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她是一位安安静静的修书人:修复破碎,呈现完美
发布时间:2018-06-06 21:30:00 Wed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在杭州孤山西湖边,有一栋复古小红楼,这里是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靠近红楼,就能闻到空气中好似一股微甜,类似麝香的味道扑面而来。

据了解,浙江图书馆藏有古籍约有82万余册,自从2007年开始文化部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古籍修复就越来越得到了重视。2009年,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评上了国家级修复中心。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一位在西湖边埋头工作了38年的古籍修复师——阎静书。

一身碎格棉麻长裙搭配一双皮质复古单鞋,加上淡蓝色的发带点缀的阎静书显得特别文静雅致。“阎老师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不紧不慢,平时都会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们,我们古籍修复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很安静的,安安静静修书,阎静书老师这个名字也非常符合她个人的气质。”阎静书的学生这样形容她。

阎静书是修复中心最年长、经验最丰富的修复师。1981年进入浙江图书馆工作,跟着60年代初接受过国家图书馆培训的钱蟾影老师学习,1983年,她又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正式入了行。在培训班长达1年的学习,加上也是一些实战练习,阎静书的基础也打得比较扎实。

“我的性格比较内向,还算是比较适合这份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也逐渐成为阎静书最大的工作动力。

从可以吃的浆糊到每逢中秋才能采摘到的染料植物

让古籍“重焕新生”材料有讲究

阎静书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拨弄着案板上破损不堪的泛黄纸张,最近她正在修复这本《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宋袁枢撰明万历二年李栻刻本,这本古籍存在虫蛀、破皮、线断、老化等问题,属于破损严重。

她告诉记者,“拿到一本古籍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好好想一想应该采取什么手法会更好,复杂的程度都不一样,采取的手法也会产生变化,我常跟徒弟讲,修复完的书页要经的起正反两面的检查,搭缝的边缘要精细。”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纸张数据库里的纸张多达200余种。修复的纸质文献都是各式各样,颜色,成分,厚度都不一样,如何找到匹配的纸张呢?古籍修复的材料也是有高要求的,以保护古籍为第一宗旨,拒绝任何化学成分。

阎静书解释说,市面上的浆糊怕有不安全的“添加剂”,用来染色的染料还有用来黏合的浆糊,通常都会自制。“浆糊(粘合剂)都是用小麦淀粉制作而成,完全无添加。而纯植物染料则会选择橡腕子跟红茶。”她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前后,才能采摘到橡腕子,而且不能淋过雨水,这种植物长得很像栗子,它的壳可以用来做黄色染料。“我们力求找到最相近的纸张来修复,配不到现成的我们就需要染纸。”循序渐进,一道一道刷出来,不厌其烦慢慢才能染出跟古籍颜色最接近的颜色。

安静沉淀严谨修书

肩负文化传承重任

阎静书说,“常常有人问我修复一本古籍要用多长时间,其实拿到一本古籍,由于破损度都不同,其实是没有规定期限的,想尽力做到最好的程度,但不是说我今天一定要做好就能做好。”

“我们的工作细微到就连一点点纸片都不会放过,就算纸片上没有文字,那个小纸片就是一个信息一个线索,都不可以放过。”由于古文献用纸在不同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所差异,因此古文献用纸种类较为繁多。


说着说着,阎老师拿出了这本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中国古籍修复纸谱》给记者介绍,“这本书收集了146 种用于古籍修复的中国传统手工纸张,每种纸张标注纸张名称、厚度、PH 值、亮度、颜色、平面结构、纤维图等信息,彩色印制图案,黏贴以原纸的实物样张,力求使其成为一部可供古籍修复、古籍拍卖收藏等领域具有实物对照性质的工具书。该书开本阔大,纸样丰富,是我国首次系统规模地制作大型古籍纸谱工具书。”

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行业的发展需要,修复中心也有更先进的设备去检测纸张,修复材料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些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的古籍,残损老化不可避免。修复、保护好这些古籍也是一项持久、艰巨的任务。与现代大都市的飞快节奏相比,这些古籍修复师,每天伏案工作,专注做一件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的工作。

正如阎静书所说的,“古籍修复是一门精细活儿,一定要用心去做,做到‘耐心、细心、用心’。”他们身上肩负修复的不仅是书籍修复这项工作,更是对文化的传承重任。 

作者:记者 王川 沈雁容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