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梅城镇副镇长彭思远:立志清澈河水变为经济发展的“活水”
发布时间:2017-08-24 17:02:35 Thu  来源:杭州网

 
梅城镇副镇长彭思远是梅城青山绿水的守护者之一。

浙西山区,有一座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建德市梅城镇,地处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新安江、兰江之汇,她北枕乌龙山,南襟丁水,最是山水秀丽之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当地居民而言,环境依然是他们最大的财富。梅城镇副镇长彭思远就是梅城青山绿水的守护者之一。

彭思远常常在田埂路上这一走就是大半个小时。

每月一次明查、3次暗访

 
 

2015年10月,彭思远开始担任梅城镇洋尾片滨江村官路边溪的河长。从那以后,这条乡村溪边总能看见她的倩影,她常常在田埂路上这一走就是大半个小时。对于官路边溪,彭思远清楚溪水的每一个弯道,熟悉它春夏秋冬的不同面貌。

官路边溪位于山区,从面貌上来说还是比较传统和原生态的农村:没有工业企业,主要是靠种植业发展,溪水主要流经的滨江村本身就是“五水共治”先进集体,不存在太大的污染问题。

虽然基础好、问题少,但作为河长的彭思远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对于每月至少三次的巡河任务,她早就有了科学的计划:暗访+明查。月初、月中、月末进行暗访,每月一次明查,让村两委、保洁员增强相关意识。

“土办法”使水质明显提升

每次巡河,她都关注清洁卫生问题,比如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浮萍、落叶,水看上去是否清澈。
 

彭思远在镇里分管的是文教卫工作,是典型的“非专业”人士。彭思远虽然不懂水质检测之类的专业内容,却也有“土方法”。

每次巡河,她都关注清洁卫生问题,比如河面有没有漂浮物、浮萍、落叶,水看上去是否清澈,有没有村民在洗衣服,河道两侧、河岸上是否有垃圾……看到一些白色垃圾,她都会随手捡起来。

最初的时候,每次都会捡到一小袋垃圾,现在基本上捡不到什么了。“土办法”坚持下来,成效看得见,水质提升明显。

治水,改变村民观念是关键

除了做好河长的日常工作,彭思远还有个重中之重:扭转村民的思想观念。

毕竟,治水最怕的是反复。水质的长久保持,不能仅仅依赖于事后的治理,更重要的是村民观念的转变,通过宣传教育、村规民约等方式来引导约束村民,形成爱河护河的氛围。

在巡河的过程中,彭思远经常会去周边村民家中坐坐,一方面了解一下河道平时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做做思想工作,讲讲最新的政策、形势。

水质保持、环境提升需要群策群力,她充分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河长”成为治水的重要补充。由本村的村民、党员、队组长、巾帼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河长,不仅平时经常去河道周围转一转,更是成为了劝导员和参谋员,带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主动上门做工作,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变清清溪水为经济“活水”

建德市梅城镇一座千年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把水治好是目标,却不是最终目的。“美丽乡村”的长久保持,离不开“美丽经济”。

如何做好美丽河道文章,在水质佳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工作?带着这个疑问,彭思远到兰溪、桐庐、富阳等地学习和研究先进经验。

一圈转下来,她有了很多点子:要通过“五水共治”撬动村内的产业转型;依托美丽河道的打造,开展乡村旅游,增加村民的收入,改善村民的生活;让河道变成“会下蛋的金母鸡,让治水成为村民们的共同追求。

对于官路边溪的未来,彭思远是有信心的。滨江村的自然禀赋很好,可以开始探索官路边溪的“美丽河道”打造之路,发展“美丽经济”,立足于整体村庄的历史文化、环境氛围开展相应的打造,把清澈的河水变为经济发展的“活水”。

作者:记者 余琼雅 通讯员 雍玥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