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有时候却忽视了服药后的驾驶风险。殊不知,有些药服用完开车,比酒驾还危险!
药驾类车祸已占交通事故10%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彭雪英介绍,药驾是指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行为。国内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整个交通事故的10%左右。
为什么服药会影响驾驶?彭雪英表示:“一些药物在服用后会产生嗜睡、头晕、心悸、反应迟钝、视物模糊、色觉异常、血压升高或降低、血糖降低等情况,这些都可能降低驾驶的安全性。”
这种情况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却很少受到关注。很多“药驾”的发生,都是无意识的结果。
“许多交通事故中,人们都误以为只是个人身体疲劳或精力不济,却没想到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服药。如果意识不到,就很难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开车前避免服用七类药物
世界卫生组织曾列出七大类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包括抗组胺药、抗抑郁焦虑类药、镇静催眠类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癫痫药、降血糖类药。此外,一些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和禁忌里会有“服药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字样。
那么,具体有哪些药需要司机们注意呢?
抗组胺药(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酮替芬、西替利嗪。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困倦、头晕头昏、迟钝、疲劳、麻木、注意力障碍等,导致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灵敏。
抗抑郁、焦虑类药:阿米替林、多塞平、丙咪嗪、舍曲林。头晕、头痛、眩晕、嗜睡、震颤、视物模糊、反应迟钝、共济失调。
镇静催眠类药:佐匹克隆、唑吡坦、地西泮、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易导致头晕困倦、嗜睡、注意力下降、乏力、肌力减弱等。常见的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之后即使看起来清醒,体内残留少量麻药,要求检查后24小时内不得驾驶机动车辆。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钠。头晕、眩晕、头痛、嗜睡、疲劳、共济失调、复视。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吲哚美辛、酚麻美敏、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服用后可能出现头晕、头昏、头痛、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等辨色;吲哚美辛不良反应较多,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约有10-25%,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或抽搐等;酚麻美敏会导致头晕、乏力、头痛、幻觉、视幻觉等;双氯芬酸钠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等。
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物很多,包括普利类(卡托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等),沙坦(如氯沙坦、替米沙坦等),硝苯地平、氢氯地平等。一般按剂量服用很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刚开始服用或者增加剂量时,尤其需要注意是否发生头痛、眩晕、嗜睡、低血压等情况。
降血糖药:降糖药种类繁多,包括各类胰岛素、格列本脲、瑞格列奈、阿卡波糖以及一些新型的降糖药。降糖药的使用可能会造成低血糖,尤其是刚开始服用或者改变剂量等情况,从而导致惊厥、昏迷、意识模糊。
无法避免的情况下
服药至少6-8小时后再开车
彭雪英提醒新老司机们,用药前一定要看一眼药品说明书,如果有“驾驶员禁用或慎用”或“服药期间不得驾驶机、车、船”等字样的药物都可能引起药驾,安全第一,服这类药物期间最好不开车。
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果服药后出现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头晕、耳鸣、视物不清、辨色困难、定向差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驾驶,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及时就医。至少应该在药物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到最高峰后下降到一定水平才能驾车。
服用不同的药物后,血药浓度下降所需的时间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一般来说,服药后至少需要6-8个小时后才能驾车。
此外,在就诊时也可告知医师自己的“司机”身份,请医师尽量避免开具会对安全驾驶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