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作为数字化改革的前沿城市,数字力量让防汛抗洪变得更加智慧,越来越多的智慧防汛手段“冲”在了防汛第一线,涌现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今天带大家一起,去看看临安区、滨江区的数字化防汛工作亮点吧!
临安区
让地质灾害“精准智治”
今年8月,临安区清凉峰镇频下暴雨,引发该镇新峰村翁家自然村发生泥石流。因临安区地质灾害精细化管理平台提前发出预警,该村20户50名群众及时转移,成功避险。面对地质灾害,临安区从传统防灾到数字防控,运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地质灾害管理新模式。
落实即查即治
扎实推进已知灾害隐患点清零
临安区对2019年台风“利奇马”引发的444处地质灾害灾险情点完成了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1.5亿元。其中348处工程治理项目经受了今年“暴力梅”强降雨的考验,有效地保护了3312名受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处已实施避让搬迁的隐患点发生滑坡,避免了17人伤亡。
完成乡镇精细化调查
全面摸清灾害风险底数
为了适应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控转变,临安区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技术攻关,提出了适合临安地区的斜坡失稳评价模型和影响范围公式。通过组织三家技术过硬的地勘单位,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精细化调查、计算机建模和大数据推演等工作,按照“一坡一卡”调查机制,对每个斜坡单元的17项与地质灾害相关参数进行关联性分析,验算斜坡失稳概率,划定不同等级的风险防范区范围。已完成18个镇街精细调查工作,调查斜坡单元14000余处,划定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4500余处,影响范围内涉及人员6.7万人。
聚焦数字赋能
初步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精密智控
以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发了以风险精密智控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平台。平台集成了地质灾害数据采集、预报预警、专业监测、应急指挥和灾后分析等模块,全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群测群防员和技术人员均可通过平台,查询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监测信息,上报地质灾害巡查、人员应急撤离、灾险情等信息。平台初步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移动端实时采集、实时雨量和变形等监测、实时预警、应急指挥调度、阈值自动优化、风险防范区自动更新等功能,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精密智控。
优化阈值模型
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精准预警
针对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降雨阈值与实际吻合度低的问题,临安区在统计分析近10年来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与实际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知地质灾害点对模型进行反演和优化,提出了适合临安地区的斜坡失稳触发阈值。根据实时降雨监测数据和阈值,自动形成每个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预警结果,对达到应急撤离条件的风险防范区,系统自动发布风险预警,指导撤离工作。
赋值安全码
实现受威胁人员精准转移
临安区是“浙江安全码”首个试点地区,在转移实施标准化、转移范围精细化、转移人员精准化、转移管控动态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将已查明的风险防范区内受威胁人员信息,提交相关单位开展信息录入和赋码。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后,在应急管理部门的指导督促下,由镇、街道政府负责按“安全码”转移流程组织群众撤离。同时,临安区通过镇街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等制度,确保每名应转人员都有对应责任人,一旦出现应转未转的情况,责任人可以精准联系到相关人员,真正实现人员有效管控。
建立标准体系
创新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模式
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研究、精细化实地调查和模型反演,形成了一套具有临安特色的地质灾害乡镇风险调查评价标准,建立地质灾害精准风险管控机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值班信息处置和应急联动的紧急通知》,细化了地质灾害值班要求、管理职责和应急处置流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通知》,规范了地质灾害灾险情调查内容和处置程序、论证程序和任务下发机制以及镇、街道的职责,优化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决策程序,形成了“2+2”的管理模式,即调查勘查两到场,项目决策两上两下。
高新区(滨江)
数智治水系统助力防治城市内涝
滨江区地处钱塘江边,平原河网河床几乎无落差,只能利用排灌站进行引排水。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预测调度、管网承载能力不足、部门间的协同能力弱,易导致小雨积水、大雨成涝、暴雨看海。为此,区数字化改革专班协同区城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公安分局开发上线数智治水系统,通过建立辖区水信息全方位感知系统,支撑城市内涝科学模拟和精准预判,实现科学引排水和高效防洪排涝。
建设多跨应用场景
明确目标定位。构建围绕滨江水系、水工的数字孪生体,从城市水安全出发,实现基于数据自动流转的状态感知、信息交互、实时分析,推动城市内涝治理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
梳理核心业务。通过对防涝的全生命周期的研究,详细梳理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从涝前预警、涝中处置、涝后复盘的工作任务入手,并逐项细化。
确定数据来源。基于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以省域空间治理平台为支撑,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汇聚杭州城市大脑平台、智慧城管系统平台、滨江区水雨情监测平台等数据,形成核心数据库。
实现综合集成。树立多跨协同思维,贯通市气象局、滨江区城管局、区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分局、区住建局、区公安分局等各部门系统数据,实现业务协同。围绕城市内涝治理,通过智慧化推进科学治水,精准预判、科学引排水、高效防洪排涝,实现滨江内涝智治“可看、可知、可处、可控”。
一张图、一张网、一体化、一网管
信息展示一张图
以省域空间治理平台为支撑,通过对信息数据排摸归集,汇集了全区41条河道的综保数据,建立多个相关模型,贯通9个部门、11套系统,形成38个数据接口,实现了辖区内水信息全方位感知。
态势感知一张网
通过布建实时感知、河道视频监控等设备,实现了水情感知全覆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和建模工具搭建了河道水力、二维地形淹没等多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模型,实现监测与感知实时在线,为内涝积水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指挥调度一体化
以气象网格化数据和未来降雨量为数据基础,通过模型计算系统中搭建的耦合模型进行计算,经过大数据分析,对城市内涝积水点的仿真模拟,自动生成科学处置预案,并将预案推送至相关责任部门,相关部门根据预案提前进行处置操作。
防涝安全一网管
通过系统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城市大脑的数据底座,实现了辖区水信息全方位感知,构建了应急、城管、水利、住建等部门联合应急处理协同机制,大大减少了中间流转环节,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确保滨江水系和内涝处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