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长江实验小学哲学课:一门从“雕刻”到“唤醒”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9-11-29 09:49:36 Fri  来源:杭州网

救画还是救猫?

一场关于“谁是谁的艺术品”的讨论

台湾师范大学柯栋梁教授说:“儿童自降生那一天起,就具有穷尽一切的探究之心和思考能力。这也是我们最初认识自我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后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远离了这条探究与认知真相与真理的道路。”基于这个认识,柯栋梁教授抛出了一个观点:儿童的哲学天赋也需要通过“雕刻”加以“唤醒”。

在长江实验的这个话题,也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作为成年人的内心,是否经历了自己不曾察觉的“蒙尘”?

话题是这样的:博物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话题的来源,是某综艺节目,节目现场的嘉宾有着自己的答案,但长江的孩子们似乎并不太认同——

5年级的夏琳同学这样回答:“我想救猫,因为画是人类的艺术品,猫却是大自然的艺术品,人类的艺术品还可以再复制,但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是不可再造的。”说话的时候,小姑娘的眼睛里闪动着光。

记者反问:“如果这幅画特别珍贵,特别值钱呢?”

6年级的林听然同学回答:“钱很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你觉得钱重要?是因为自己的欲望过于重要了。”

记者一时语塞了,“钱是自己欲望的筹码”,这个观点,无懈可击。

面前的这些孩子,有着剔透的心。

另一个男孩子补充:“几十年后,可能会再出现这样的大画家,像达芬奇一样的,但是几十年后,不再会有这只猫了。”

其实哲学课,也可以很有温度。

黄剑磊老师说,长江所有的哲学题目,不是凭空构想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具体的人生案例,通过孩子们多样化的表达,进行多元化的探讨,从而增进孩子们对社会的理解,奠定孩子做人的标准和发展哲学思辨力的基础。

每一次对世界的思考都如同雨露,会逐渐积累成他们浩瀚如海的生命。

作者:首席记者 徐文杰 见习记者 王潇雨  编辑:徐洁
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儿童哲学课走在了业内前列,记者观察到,在课程开设的6年时间里,长江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课程架构、完善的课堂形式、闭环的评价机制,不断探究基于本国文化、地域特质的儿童哲学育人体系,并成为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引领学校教育整体的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