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长江实验小学哲学课:一门从“雕刻”到“唤醒”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9-11-29 09:49:36 Fri  来源:杭州网

哲学是什么?一个关于思辨、自省的宏大体系: 柏拉图说: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

哲学体现在哪里?一粒沙、一朵花、一只蝴蝶翅膀的颤动,存在于每一个细微的瞬间,每一个精巧的心灵……

泰戈尔在散文诗《孩子的世界》里,有这样的句子:

那些大家以为他是哑的人,

那些看去像是永不会走动的人,

都带了他们的故事,

捧了满装着五颜六色的玩具的盘子,

匍匐地来到他的窗前。

哲学和儿童教育的话题,无疑是一个引发心灵震颤的过程,1969年,学者李普曼发表《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此后的几十年间,“儿童哲学”这门围绕好奇心、求知欲、追根究底所展开的学科,在不少发达国家逐渐普及,不断服务于儿童的灵魂丰富和思维发展。

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儿童哲学课走在了业内前列,记者观察到,在课程开设的6年时间里,长江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课程架构、完善的课堂形式、闭环的评价机制,不断探究基于本国文化、地域特质的儿童哲学育人体系,并成为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引领学校教育整体的深度变革。

长江的“哲学”:

是对事物保持好奇的探索;

也是不带偏见,接受不同的思想自由

如何将庞大的哲学体系和晦涩的辩证法原理,融入日常的教学情境,是一门“举重若轻”的艺术。长江的老师追本溯源,发现两者之间其实原本就存在精巧的“榫卯结构”,作为教学者,需要做的是建构一个理想的教育场,让这个情景自然发生。

长江选择的媒介,是绘本,以及生活中发生的真实话题。

“我们每周都会安排一节哲学课,课堂上主要以绘本上的问题为主,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谈论,再通过各类相关的视频和观点拓展学生的思路。”哲学课老师黄剑磊介绍。

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比如: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

记者翻阅了一下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正方观点认为:当然应该谦让,原因诸如:

男生都是女生生的啊!男生力气大啊!会照顾女生才能找到对象啊!

反方的观点同样很有意思:

优秀的女孩子都要靠自己的才华,不需要靠男生!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弱是弱者的错,强者无需负责!再或者:我可以自己做女汉子嘛!

小朋友们诙谐的答案令人忍俊不禁。再仔细一推敲,还真是各有论点论据,是一堂足够“有料”的辩论赛了。

老师会介入这场“辩论赛”,甚至提供“标准答案”吗?

“不会!”负责低段年级哲学课的陈雯老师,回答得很干脆,“我们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思维碰撞,因为我们明白,哲学课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这个过程反过来,会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让孩子们学会用多个角度去想问题,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哲学课上关注的问题,跟随孩子的成长速度,一步步拓展眼界。“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们会问关于大自然的问题;三、四年的孩子开始关注自身,就会从反省自身的问题出发;五、六年级的学生需要扩大视野,我们会引领他们关注社会。”陈雯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力,而哲学课正是要指导他们学会质疑、审辩,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辩证的看待世界,这于孩子而言一生受用。”

“答案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解答的过程才是提高能力的方式。”黄剑磊老师这样说。

因势利导、潜移默化的思维扩展,效果可能好过很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传统思维。2013年,学校首次尝试为一年级学生开设儿童哲学课程,2014年长江实验小学在全校开设儿童哲学课,6年的积淀之后,哲学课已经成为长江整体课程构架的出发点,助推学校教育的多层次深度变革,形成哲学育人的特色品牌。

救画还是救猫?

一场关于“谁是谁的艺术品”的讨论

台湾师范大学柯栋梁教授说:“儿童自降生那一天起,就具有穷尽一切的探究之心和思考能力。这也是我们最初认识自我与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后来我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远离了这条探究与认知真相与真理的道路。”基于这个认识,柯栋梁教授抛出了一个观点:儿童的哲学天赋也需要通过“雕刻”加以“唤醒”。

在长江实验的这个话题,也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作为成年人的内心,是否经历了自己不曾察觉的“蒙尘”?

话题是这样的:博物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话题的来源,是某综艺节目,节目现场的嘉宾有着自己的答案,但长江的孩子们似乎并不太认同——

5年级的夏琳同学这样回答:“我想救猫,因为画是人类的艺术品,猫却是大自然的艺术品,人类的艺术品还可以再复制,但是大自然的艺术品是不可再造的。”说话的时候,小姑娘的眼睛里闪动着光。

记者反问:“如果这幅画特别珍贵,特别值钱呢?”

6年级的林听然同学回答:“钱很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你觉得钱重要?是因为自己的欲望过于重要了。”

记者一时语塞了,“钱是自己欲望的筹码”,这个观点,无懈可击。

面前的这些孩子,有着剔透的心。

另一个男孩子补充:“几十年后,可能会再出现这样的大画家,像达芬奇一样的,但是几十年后,不再会有这只猫了。”

其实哲学课,也可以很有温度。

黄剑磊老师说,长江所有的哲学题目,不是凭空构想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具体的人生案例,通过孩子们多样化的表达,进行多元化的探讨,从而增进孩子们对社会的理解,奠定孩子做人的标准和发展哲学思辨力的基础。

每一次对世界的思考都如同雨露,会逐渐积累成他们浩瀚如海的生命。

营造校园哲学氛围

从一次小小的问题征集开始

11岁的郦同学,用老师的话来评价:“这是一个有很大空间的孩子”。这个性格相对内向的小男孩,在班级里并不显山露水,最近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在长江实验小学11月份的“哲学日”问题征集中,他提出的问题最终脱颖而出,校长吴聪慧在台上,给这位优胜者颁奖。

“我记得那一刻,这个孩子很紧张,浑身都在发抖,我当时就把他的肩膀搂住了……”吴聪慧校长回忆道。

郦同学抛出的这个问题,与他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你曾经真正坚持过吗?郦同学本人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就是一次坚持,我想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坚持了。”

而另一个孩子这样回答:“我们有意识的去坚持一件事情,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外界的逼迫,另一个是被利益所诱惑,不管哪种坚持下来,就会成为自己的本领……”

“长江实验会在每个月开设一次‘哲学日’问题,我们会向全校的孩子征集,问题由孩子自己想,观点也由孩子自己想,这是学校把每个孩子当做独立个体的尊重。”陈雯老师说,“在哲学日这一天,我们会取消所有学科作业,每个孩子都是变身小小哲学家,这是一种自由展示学生哲学思想的重要方式。”

“每个孩子的性格有不同,学习成绩也有别,但这些都不影响孩子思辨能力的培养。长江实验小学注重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同时给予每个孩子说话的尊重,增强孩子自我表达意识,更能树立孩子独立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黄老师补充。

长江与众不同的“成绩单”

让孩子被温柔以待

《别笑,我们在思考》是一套共9册的小小绘本书,翻开其中一册,都是孩子们关于某一个问题的思考,这是属于长江孩子思想的结晶。甚至包括这本书的名字,都是长江在哲学日上征集得来的。

这套书完整的收录了全校近1300名孩子的哲学思考,也就是孩子和家长对于自己的哲学思维评价。每到了一个学期期末的晚上,孩子和家长拿着这份“成绩单”享受亲子阅读的时光,感受哲学带给彼此的成长。

这份儿童哲学成绩单分为三个维度:第一是发现自己的进步,第二则是自我鉴定,还有家长对孩子的鼓励。

一位家长这样告诉记者:“我觉得哲学是一面镜子,让孩子通过它了解世界,同时也让我们更了解孩子。”

“通过自我鉴定、家长评价,我们已经形成了哲学教学的一个闭环结构。”陈老师说,长江儿童哲学课坚持学生本位的立场,用思辨的角度看待每个学生,用哲学的角度审视学科教学。在哲学的熏陶下,建立彼此更为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采访的最后,长江实验小学的孩子告诉我们,哲学很轻松,教会我们爱智慧、爱思考,对任何陌生事物永远保持好奇的探索过程……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儿童哲学教育的初衷:是让他们过上有灵魂和思考的生活,具备深入认知和多样思维,从而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在生活和成长中掌握好平衡,处理好各种关系,让生命之流奔腾入海……

作者:首席记者 徐文杰 见习记者 王潇雨  编辑:徐洁
在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儿童哲学课走在了业内前列,记者观察到,在课程开设的6年时间里,长江逐步形成了丰富的课程架构、完善的课堂形式、闭环的评价机制,不断探究基于本国文化、地域特质的儿童哲学育人体系,并成为带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引领学校教育整体的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