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攻克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这家杭企实力代言“浙江智造”
发布时间:2018-12-29 16:55:32 Sat  来源:杭州网

12月28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东北半环和四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至此,重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国家示范工程涵盖的4条线路全部开通运营。

采用“互联互通”系统的重庆轨交四号线一期,其信号系统由来自杭州的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合科技”)进行实施。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和重庆轨道交通集团以及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包括众合科技在内的四家企业携手,攻克了地铁“互联互通”的世界难题。

攻克“互联互通”难题 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什么是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众合科技副总裁凌祝军告诉记者,通俗地理解,就是指一列车可以通过联络线,在不需要停车和不改变驾驶模式的情况下,从原有线路开到另一条线路上也可以正常载客运营。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21世纪初,美国纽约、法国巴黎先后启动技术研发,都碰到了许多困难。因为不同线路之间的连通,并不仅仅是轨道上连通,肉眼看不见的软件控制也要打通。

“每家企业的信号系统是不一样的。比如,列车门开关这个动作,这家说的是‘中文’,那家说的是‘法文’,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互相听不懂。”凌祝军说,就像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交流,需要一种共同语言或者翻译。

这种“共同语言”,就是标准。

通过实施重庆“互联互通”国家示范工程,众合科技与多家企业一起,参与制定了“LTE-M和CBTC互联互通团体标准规范”,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该标准在今年9月举行的柏林轨道展上首次对外发布,受到国外同行的称赞。

凌祝军举了一个例子:假如有“互联互通”,如果1号线突发大客流,而2号线客流量较低时,就可以将2号线的运营列车调一部分去1号线进行支援,从而增强1号线的运力,减少乘客候车的时间。此外,实现“互联互通”列车跨线运营后,可以减少乘客换乘,方便乘客出行。

不仅如此,从长远来看,“互联互通”能够减少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

“最直观的就是车辆保有量可以减少,可以减少车库建设,因为不同线路的车可以放在同一个车库。”众合科技重庆项目部总工程师罗长兴告诉记者,在理想的列车调度状况下,这4条具备互联互通条件的线路,可以用最少的车辆来满足最大的客流量,提升运营效率,减少运营成本。

罗长兴说:“项目启动于2015年,我们是2016年才进驻项目的。时间紧,任务重。在研发部门和实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我们顺利按期保质完成任务。”

12月28日,他和同事们来到了重庆轨交四号线寸滩地铁站开通现场。列车进站,温馨的语音提示随之响起,车门缓缓打开,一切有条不紊。

贡献浙江智造力量

参与重庆轨交“互联互通”项目并成功实施,对众合科技意味着什么?

“这表明,众合科技的技术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凌祝军说,成为“国家队”一员的众合科技,在这次项目中向全国展示了浙江在轨道交通信号领域的高水平,也在国家级项目中贡献了浙江智造的力量。

而对于浙江来说,众合科技新技术的突破,也让浙江智造的品牌,覆盖到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领域,提升了浙江智造的影响力。

对于众合科技来说,重庆轨交四号线的开通运营,更有其另一层意义——这是该公司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研互联互通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首次作为整体的地铁列车控制系统投入商用的项目。

“他们研发实力很强!而且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他们也总能进行延伸,将我们没想到的,或者还比较模糊的需求具体化,对轨交后期运维工作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想法。”重庆轨道交通集团运管中心新线接管部副经理代守双评价道。

据悉,众合科技是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核心成员企业,属于知名的“浙大系”。依托于浙大的学科优势,节能环保和轨道交通成为众合科技的两大重要业务。

2015年6月,该公司BiTRACON型CBTC系统全系统及各子系统通过了SIL4级安全认证,2016年4月通过了CRCC自主化审核。自研CBTC系统的安全性、国内国际标准符合度、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获得了业界权威机构的定性和定量的认可。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浙江人都在享受着众合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比如,在杭州,目前已经开通运营的地铁1、2、4号线的信号系统和售检票系统及清分系统都来自众合科技。市民能够便利地刷卡或手机进出地铁站,游客在自助机上购买地铁票,乘客能够享受到安全的列车服务,都和这家公司密不可分。

该公司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投身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开通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以及西非首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轻轨线路——阿布贾城铁,众合科技都为它们装上了“智慧大脑”。

重庆轨交“互联互通”项目,也不是众合科技参与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该公司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下一代地铁车辆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的参与方之一,承担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控制技术的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等两项子任务,并已通过验收。

作者:首席记者 徐文杰  编辑:陈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