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某在庭上接受法官讯问
杭州网讯 “您好,东站地铁口单身公寓需要吗?”、“抵押贷款业务需要吗?”、“保险要不要。”…… 几乎每一个人,都接到过这些烦人的推销电话,为何总是被骚扰,那是因为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8月30日上午,一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在江干法院开庭审理。该案被告人人数多达42人,除了1人是售卖者,其余41名都是信息购买者,周某等42名被告人(实际到庭40人,其余两名另行处理)均被指控的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出售的公民个人信息达300万余条。据悉,预计该案会连续开庭3天。
20块钱好处费让他走上犯罪之路
信息贩卖者周某是第一被告人,今年32岁,大专学历,杭州本地人,案发前是一名房地产自由经纪人。说起为什么会想到贩卖个人信息赚钱,周某说这源于前两年的一个偶然。
“我们行业内都是互相交换信息的,刚好有个人要我手上的个人信息,可他没有可以换的,就说给我20块钱好处费抵销。”周某这些年一直在做房地产行业,手头掌握不少客户信息,发现个人信息可以贩卖,有利可图,于是在做房产的同时干起了副业。
庭上,公诉人指控说,自2014年开始,周某在日常业务活动中,以购买、交换等方式非法获取了大量的楼盘业主、车主、股民等各种类型的公民个人信息。后来,周某将上述共计300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项某、张某等多人,非法获利2.6万元。周某对指控罪名无异议。
楼盘业主、车主信息被卖最多,普通市民个人信息就值1分钱
据周某供述,他手头的个人信息主要来自同行的资源交换,少量向上一家购买,以及自己个人通过网络搜集的一些信息。
庭上,周某说自己掌握了杭城近600多个楼盘的交易信息,还有自己通过购买企业名录的下载权限,三天内下载的大量企业法人信息,包括注册公司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被粗略打包分成楼盘业主、车主、企业法人和股民等文件夹,因为这些才是最值得买卖的信息。
对于定价,周某说自己很随意,而且数量也是按Excel表格上显示多少就多少。通常,周某根据自己的经验判定信息价值,有些详细的,可以知道家庭住址、身份证号、楼盘购买记录等,这些价钱高一点,有些只有姓名和电话,这些最普通的信息顶多定1分钱,甚至更低。还有一些信息根据数据日期新旧来定价。
全部线上交易,购买者多为房地产中介
记者从起诉书中看到,涉案的42人全部都是销售行业,家装服务、理财产品、培训课程、抵押贷款等都有,其中有21名被告人是杭城的房地产公司从业人员,其中不乏知名房产公司,包括豪世华邦、大家绿城、铭楼地产、中原物业等。
为了发展业务,他们当中有人多次向周某购买个人信息。而且所有个人信息购买者和周某都未曾蒙面,周某以“离”或“信息管理”的昵称存在于各大房产销售群里。
“有大量个人信息出售,有意者私聊。”每次周某都以这种方式叫卖,不久便会有中介来找他索要。24.4万余条楼盘业主等公民的个人信息,2500元就可以买到,甚至更低。
交易的钱均通过微信、支付宝支付,有些数额小的,还会直接换成话费给周某充值。收钱后,周某便会以邮件或者在线方式将数据发送。
周某在随后回答其辩护人提问时说,这些大量的个人信息,他并没有去核实,有不少信息是重复的。而且根据他此前每天拨打100到150个电话的反馈来看,接通率很低,大概十个里面有一半是空号,打得通的也只有两三个会接。
周某说自己卖的几乎都是楼盘业主和车主等资料,只卖给做房地产销售的同行,其他销售行业的购买者都是通过房产销售群来咨询的,自己并不清楚,对于网上也有人问他有没有学生信息资料之类的,他说自己几乎没掌握这方面的信息,也觉得拿来买卖不妥。
目前,本案还在庭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