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西湖区与生俱来的基因,西湖区因创新蓬勃发展。1月3日,杭州市西湖区委、区政府召开2024开年第一会——西湖区科技创新大会。这是近年来西湖区召开的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会议,会上发布“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环大学创新圈行动”两个行动方案,蓄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再造新优势。
近年来,西湖区大力实施“科创强区”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从0至1、从1到N的产业化应用,科创强区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如何继续变道超车、领跑时代?
如此,西湖区发布“成果转化首选地行动方案”,创新提出成果转化西湖路径“创新一公里”,以“方案+政策+基金”整体推进模式,围绕“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先行区、打造科技体制改革先行试验区、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4大总目标,构建“全域创新策源体系、全域市场化评价体系、全域新型孵化空间体系、全域双链融合体系、全域金融支撑体系、全域创新生态体系”等6大成果转化体系,形成未来三年西湖区全维度、全流程、全周期的成果转化首选地工作任务。
“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行动方案”是西湖区打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重要布点和创新实践,在大学周边一公里范围内,统筹科创平台、辖区高校和人才,打造5大创新生态圈。
其中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核心建设“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作为全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先行先试,力争树立全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板。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打造核心布局,构建“校区—街区—园区—社区”融通发展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就地转化机制。
“高校在技术、应用研究领域有基础优势,但在高校里做科研,哪怕一个小课题组,人员也可能分布在各校区教学楼、实验室,空间分散,对接的资源也靠个人链接,较为零散,空间与资源较为受限。”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杨春节表示,“通过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行动,将人员、空间、资源集聚起来,有效弥补高校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为高校提供产业转化的通道和空间,很大程度上提高科创成果转化效率。”
大会还发布了十大“西湖科技尖兵企业”、“高校经济标杆项目”、“高校经济标杆成果”。
入选“高校经济标杆成果”之一的浙江工业大学高翔院士团队,进行亚运会主火炬的研发和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燃料的应用,解决了点火、燃烧稳定性及火焰调控等关键技术难题,确保了主火炬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的安全、稳定燃烧。
正是因为近年涌现出的如他们一般的大批科技创新行业翘楚、先进典范,致力于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了浙江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
西湖区首批100人“科技工兵”亮相大会现场,这是由西湖区政府、金融、孵化、市场等科技人才组成的不同“兵种”,他们将充分发挥专业力量,为成果转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同时,现场11家产学研基地获得“西湖区新型产学研基地”认定及创建授牌。5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其中既有区校合作、也有中心共建,更有产业落地,为西湖区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加码赋能,提振了创新发展的士气与信心。
科技创新的发展号角愈发嘹亮,西湖区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万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超300亿元;创造180个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和培育300个以上优质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并有效运转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成果项目100个以上;培养500名以上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吸引100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来西湖创新创业;累计建设和提升80家以上转化孵化载体,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超5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