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亚奥理事会媒体与广播部主任周健一行走进浙大城市学院“城院大讲堂”,与志愿者“小青荷”、大学生群演和师生代表近距离交流,面对面共话“亚运与杭州”的故事。
16天亚运赛事的背后,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与付出,“只留精彩、不留遗憾”的赛事呈现,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16天过后,这场体育盛会为杭州这座城市留下了什么?周健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出发,结合赛前、赛时和赛后的所见所闻,从两个方面提炼了亚运为杭州留下的“遗产”。
一是为这场盛会的参与者带来信心。杭州亚运会是全杭州、全浙江、全中国乃至全亚洲的一场盛事,有机会为这场盛会作出贡献,是值得所有参与者骄傲一生的重要经历。身处国际化的环境当中,所有参与者都得以用开阔的思维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对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成长也大有裨益。二是这场盛会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永远向前”的精神品质。正如亚奥理事会的口号“永远向前”(Ever Onward),举办赛会的过程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早已注入这座城市的灵魂当中。周健勉励大家:“解决问题的态度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浙大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2006届校友杨倩是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公共关系部主任、亚组委宣传部综合处副处长,亚运期间主要负责官方外语期刊编辑、赛会境外推广和外媒服务等工作。她对在座的学弟学妹们寄予希望:“在校期间能够练就‘硬核’的实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负韶华、拼搏奋进,在更高的舞台上展现自己。”
“青春逢盛世,奋进正当时。”“我见过凌晨三点的城院,也拍过灯火通明的钱塘江。”“我遇到了一群给予我许多正能量的好朋友,我将永远怀着感激之心去回忆这段时光。”“我的工作证上,别满了国内外友人送的徽章,他们的肯定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会上,“小青荷”一一分享自己参加亚运志愿服务的难忘故事,他们用一个个奋斗的日夜,共同助力打造了精彩纷呈的杭州亚运会。
据了解,浙大城市学院在不同岗位上服务亚运,共派出937名赛会志愿者,服务于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中国杭州电竞中心两个场馆,服务乒乓球、霹雳舞、电子竞技三个项目;另有211名学生群演和6名领队老师参与亚运会开幕式,承担《国风雅韵》篇章的表演工作。此外,在《弄潮》宣传片发布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帮助评审,为宣传片的高质量呈现提供了宝贵意见;法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多位教师参与主媒体中心上墙宣传内容的评审和修订工作。
“今天的讲座让我对亚运精神的传播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体育展示领域骨干志愿者何骁宇说。“盛会会落幕,但精神不会,那段刻在时光里的记忆,给予了我无限力量和感动,我会带着这份力量出发,继续大步向前!”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新闻宣传领域骨干志愿者沈剑烽表示。
现场,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叶桂方与周健互赠纪念品,志愿者还为到场嘉宾赠送“小青荷”大合影纪念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