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公布通识教育“硬核”举措
如何将21世纪的通识教育推向更高水平,浙江大学发布的通识教育白皮书作了清晰的规划。具体从“扎根铸魂、强身塑心”“开环办学、整合培养”“通专融合、交叉融通”“全员覆盖、全球学成”四个维度,提出“一揽子”举措。
从扎根铸魂、强身塑心方面看,改革思政课程,进一步推动“专家大报告+教师重点专题讲授+学生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功能;推动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增加体育课程学时,新增高年级体育必修课,实现课堂专项教学、专项辅导、体质测试和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改革;加强“文艺审美”与“博雅技艺”课程模块建设,丰富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加强文艺社团建设,加强设施条件建设,新建艺术文化空间。
从开环办学、整合培养方面看,将打通学科,打通课堂,打通教学和科研。白皮书还披露了浙江大学做好开环整合的关键法宝是,继续优化本科生院建制,进一步完善“一横多纵”的学生管理模式,强化“部门协同”与“院系主体”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求是学院与专业院系的协同关系,提升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针对开环整合,未来浙江大学还将加强紧缺类课程、核心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在现有“6+1”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基础上,点面结合推进紧缺通识课程建设,基于大人文、大科学等概念设计一批课程,进一步推动本校高水平师资或引进国内外名师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聚焦于通识核心课程等优质通识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据统计,自2018年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以来,学校新开设或更新通识教育课程286门,约占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的三分之二。
针对“6+1”的“1”,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设计“博雅技艺”课程类别,加强浙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环节,目前共有课程39门,以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社会调查、工程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能力,为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搭建学习桥梁,践行“知行合一”。如《打开艺术之门》系列艺术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艺术的观察、实践与体悟,提高学生的心意境界,激发情怀与创意。
浙江大学将加强优质在线资源的建设、引进和利用,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持续发挥学科建设对本科专业教学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打造“学在浙大”教学平台,全力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助推基于学习2.0的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开环整合的政策保障,白皮书披露了浙江大学将建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显性化的保障激励政策,从教学工作量、教学津贴、助教配备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
从通专融合、交叉融通方面看,浙江大学将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宽口径、复合型一流专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在2019级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跨专业模块”;另外,学校还推出“微辅修”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通过修读10-15学分的相应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目前新推出的微辅修专业已有62个。
从全员覆盖、全球学成方面看,浙江大学聚焦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培养及学生全球竞争力提升,大力推进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国际校区的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国际校区东西方融合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并重的全人教育体系。
白皮书披露,到2021年左右实现为每位学生提供参加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打造深度国际化教育培养新格局,在“第四课堂”的基础上,增设“国际化模块”,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体系,到2022年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开拓1个国际联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