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重磅!浙江大学发布通识教育白皮书为学校未来通识教育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19-06-03 19:01:16 Mo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6月3日,浙江大学首次发布本校通识教育白皮书。

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富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系统梳理了浙大在通识教育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白皮书披露了浙江大学未来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和一揽子举措。

浙大通识教育起步早体系完备

率先创造了两个“第一”

浙江大学持续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浙大办学伊始。从求是书院的“博通格致”到抗战时期的“各具专长、俾成全才”,从建国之后的“理工结合、专中求通”到四校融合后的“知识、能力、素质(KAQ)”并重,为完善19世纪、20世纪的通识教育贡献了浙大的成功经验。

进入21世纪,学校开展了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KAQ2.0全人教育共识。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带领学生感悟综合交叉的知识、锻炼全球发展的能力、涵育人文科学的素质、培养奉献家国的人格,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的深度融合。

白皮书显示,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等四方面,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两个“第一”:浙江大学于2006年首先在国内实施全校性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浙江大学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本科生院,统筹全校本科教学资源。

具体而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上,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大类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在培养路径上,浙江大学实施四课堂实质性融通。第一课堂以课程教学为载体,第二、三、四课堂以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并通过四课堂衔接融通,深入探索协同管理、课程教育、实践训练、孵化落地“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学生未来发展。

在管理机制创新方面,宏观层面看,本科生院统筹全校本科教学资源,并在本科生院下设求是学院,负责通专跨培养模式下的低年级学生管理,形成了“一横多纵”的学生管理机制。中观层面看,2016年学校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并于2018年成立通识教育专家委员会、通识教育推进工作组和通识课程建设小组,具体推进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创新课程体系上,浙江大学构建了涵盖“通”“专”“跨”的本科课程体系,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目前,学校的通识课程体系由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组成,前者包含了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类、自然科学类等6类,后者则包含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科技创新、文艺审美、生命探索和博雅技艺等“6+1”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聚焦当代中国问题研究,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

积极迎接学习2.0时代

培养精英化人才

《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对未来教育教学变革作出了新判断。

面对未来教育教学变革和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浙江大学在白皮书中提出,将进一步发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优势,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对学生全球视野、卓越能力素质的培养,加快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卓越的研究生教育。核心要求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就通识教育而言,面向学习2.0的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着眼全人教育,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旨在倡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与协调发展。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陶然是浙江大学通识教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之一。他在采访中说道,大学的重要使命就是培养精英人才,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中国社会不缺乏能赚钱的企业家,缺乏的是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我们不缺亦步亦趋的工程技术人才,我们缺的是能进行原创性科学理论探索的科学家,我们不缺乏人云亦云的社科学者,我们缺的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并能与世界对话,能够提供精神资源和中国话语的思想者。而这些,仅依赖于传统的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奠定基础。”

《白皮书》公布通识教育“硬核”举措

如何将21世纪的通识教育推向更高水平,浙江大学发布的通识教育白皮书作了清晰的规划。具体从“扎根铸魂、强身塑心”“开环办学、整合培养”“通专融合、交叉融通”“全员覆盖、全球学成”四个维度,提出“一揽子”举措。

从扎根铸魂、强身塑心方面看,改革思政课程,进一步推动“专家大报告+教师重点专题讲授+学生研究性学习+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功能;推动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增加体育课程学时,新增高年级体育必修课,实现课堂专项教学、专项辅导、体质测试和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改革;加强“文艺审美”与“博雅技艺”课程模块建设,丰富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加强文艺社团建设,加强设施条件建设,新建艺术文化空间。

从开环办学、整合培养方面看,将打通学科,打通课堂,打通教学和科研。白皮书还披露了浙江大学做好开环整合的关键法宝是,继续优化本科生院建制,进一步完善“一横多纵”的学生管理模式,强化“部门协同”与“院系主体”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求是学院与专业院系的协同关系,提升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针对开环整合,未来浙江大学还将加强紧缺类课程、核心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在现有“6+1”类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基础上,点面结合推进紧缺通识课程建设,基于大人文、大科学等概念设计一批课程,进一步推动本校高水平师资或引进国内外名师开设高质量通识课程;聚焦于通识核心课程等优质通识课程,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据统计,自2018年启动新一轮通识教育改革以来,学校新开设或更新通识教育课程286门,约占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的三分之二。

针对“6+1”的“1”,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设计“博雅技艺”课程类别,加强浙江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环节,目前共有课程39门,以培养学生表达沟通、社会调查、工程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能力,为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搭建学习桥梁,践行“知行合一”。如《打开艺术之门》系列艺术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艺术的观察、实践与体悟,提高学生的心意境界,激发情怀与创意。

浙江大学将加强优质在线资源的建设、引进和利用,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持续发挥学科建设对本科专业教学的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打造“学在浙大”教学平台,全力支撑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助推基于学习2.0的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开环整合的政策保障,白皮书披露了浙江大学将建立健全通识教育教学显性化的保障激励政策,从教学工作量、教学津贴、助教配备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

从通专融合、交叉融通方面看,浙江大学将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打造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宽口径、复合型一流专业集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在2019级培养方案中专门增设“跨专业模块”;另外,学校还推出“微辅修”课程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通过修读10-15学分的相应课程,帮助学生构建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目前新推出的微辅修专业已有62个。

从全员覆盖、全球学成方面看,浙江大学聚焦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培养及学生全球竞争力提升,大力推进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国际校区的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国际校区东西方融合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养成教育并重的全人教育体系。

白皮书披露,到2021年左右实现为每位学生提供参加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打造深度国际化教育培养新格局,在“第四课堂”的基础上,增设“国际化模块”,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教育培养体系,到2022年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开拓1个国际联培项目。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柯溢能 摄影 朱原之  编辑:李建刚
6月3日,浙江大学首次发布本校通识教育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富有浙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系统梳理了浙大在通识教育领域的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白皮书披露了浙江大学未来通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和一揽子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