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改革开放40周年,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批扎根一线的“工匠”。
傅勇,就是其中的一位。头顶板寸头,脸型微胖,有着33年驾龄的驾龄的他,健谈、热情,说话中气十足。教学耐心,用心的他,一直都是学员眼中的“好脾气教练”。从上学,到留校,一直扎根于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这正是他对这份事业的笃定和热爱。
30年的教学生涯,从驾培到管理,再重新回到驾培。如今50岁的他,无论严寒、酷暑,依旧奔波在路上。早出晚归,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近万里的教学路,他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运输人员。
一瓶水,一辆车,一份情,这是他往日工作的标配。
“实在做人,勤奋做事”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正是他的这份初心,让他坚守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肩负起培养驾驶人才的重任。作为老底子杭州人,从青涩少年,到沉稳中年,他看遍了杭城的发展,也见证了交通驾培变迁。
今天,让我们跟着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驾培老师傅勇,来看看这些年,杭州的驾培变化。
Q:傅老师,您在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当驾培老师已有30多年,当初您是怎么踏入这个行业的?
A: 1984年,我参加中考,考入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后文简称:杭汽校)。1987年毕业,学校分派我留校,从1988年开始正式带学员。
当时,整个行业的驾培老师紧缺。我们学校的老师,一般都是由杭州市交通运输公司的货车司机被临时抽调过来的,所以年龄普遍偏大,年轻老师较少。
同时,也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提倡个体运输。出租、物流、客运迅速兴起,社会人员学车的需求增大,驾培行业前景很好。
所以也是时代机的原因,使我与驾培结缘。
Q:30多年的职业生涯,你还记得刚带学员时,开的第一辆教练车长什么样吗?
A:1987年,我刚开始带学员时,教练车采用的是国产的跃进车,载重量有3吨。
当时的省不省油,完全根据驾驶技术,不像现在有电脑版控制;以前的车辆都是手动挡,档位控制很费力,如若操作不当,就很难挂进档位;手持的方向盘也很难控制,因没安装液压助力器,方向盘完全依靠司机手臂带动。
车内环境艰苦,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子设备(导航、USB插口,收音机)。
举个例子,我记得当时夏天带学生出去练车。烈日高温,车上既没没空调,路况还差。教练车后面是用棚搭建起来的,遇到晴天,车跟人“一身灰”。当时教练场地在良渚,学员练车还得住五天。训练环境艰苦,但是那时的学员比现在的更刻苦、认真些。
Q:改革开放这些年,驾培行业应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吧,您作为驾培老师,面对这些变化有什么感受?
A:改革开放这些年,驾培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练车、学员组成结构、学车目的、教学方式等都发生改变。作为一线的工作者,我是真的看着它一步步推进、发展、完善,所以感受很深。
从教练车来看,外观、性能、车型、品牌等变化颇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上学时),学校大部分采用承载量为3吨的嘎斯车。它们主要是从市交通运输公司退役下来的,性能较差。车的启动马达得用脚踩,方向盘、挂档都很费力;车内环境艰苦,既没空调,也没电子设备(导航、USB插口,收音机)。
八十年代末,脚踩马达退出历史舞台,车辆启动改用钥匙。
九十年代,教练车的性能大大提升,车窗视野拓宽,方向盘、档位使用也不再费力;迈新世纪,车型变多,开始分大、小车教练车,并出现了自动档,车上的设备也开始完善,电子设备,空调等都提上了日程。
从学员组成结构来看,性别比例,年龄大小等都发生改变。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只有代培和内培两种方式。社会上的学员几乎没有。一般都是各个单位选派员工到驾培单位学习,即代培。此外,内培是运输单位内部培养一批驾驶员,再分配到系统中去做运输。这两部分学员都是较年轻的公司职工,普遍都是男性。
八十年代末,由于改革的推进,个体运输的兴起,社会学员开始增多,但也普遍还是年轻的男性学员。
九十年代末,出现了小型教练车,个体运输也在不断增加,学车人数到达高峰期。女性学员比例才开始增大。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私家车开始出现,学车的人群更广,也不仅限于年轻人。学员的年龄也放宽了,以前是18—60周岁,后来发展为18—70周岁。近几年,开车成了生活必备技术,高中生、大学生都开始学车。
从学员学车目的来看,也发生了变化。
2000年之前,学车人员都是为了谋生。大部分主要是为了开出租、跑运输;2000年以后,普通家庭成员都在学车,是为了出行便捷,开私家车所需。
从教学方式来看,学习、测试都是都发生了变化。
早期,理论学习都有教师人工授课,逐渐转变为互联网授课,不仅跨越了时空,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同理,测试从手写理论,到机考,从教师监考,到智能化监督考试,这些都是改革推进的结果。
以前,学员的训练时间由驾培单位或教练员人工计时。近年来,都由人脸识别计时最终利用互联网上传至职能部门审批,这样既满足了学员的训练时间,又保障了学员的训练权益。这也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发展的的结果,让一切都变得便捷。
Q:您作为驾培老师,在城市公路上跑的时间也不少,那么这些年,车窗外的变化都有哪些?
A:车窗外的变化,主要还是城市变大,路面拓宽、风景更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路况很差,郊区教练道路大多是沙石路面,也毫无景观。到了新世纪,路况提升,乡村颠路变通途,陋屋变靓舍,到处是美景。
人民开车素质也提高了,杭州的文明礼让已蔚然成风,成了杭州的金名片。
Q:您从业这些年,有没有一些难忘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下?
A:难忘的事情有两件。我的人生第一课和有人要投诉我。
第一件就是我第一次带上课。当年我才20岁。那时只有代培和内培,学员的年龄都比我大,内心紧张,怕他们不信服,但我也很期待,因为是第一次带学生。我记得,当时是提前一周开始准备上课的内容,想好自己如何讲解,更方便学员掌握。当天上课,由于内心很紧张以至于忘了自己准备的教学步骤,但也好在带学员之前都跟着别的老教练实习一段时间,一些规则,过程,要求等都熟记于心,所以当天一切顺利,没有出什么尴尬和失误。
第二件事是有人要投诉我。这是我30年教学生涯,第一次碰到一个要投诉我的学员。2002年,一个比我大20岁左右的男学员来学车。他在驾驶中遇到情况没有及时刹车和打方向避让。情急之下,我帮他做了那些动作避免了危险,紧接着又没有及时减档,造成了熄火,可能我心急,说话语气重了一些,学员本身被突发情况吓到了,再听到我严厉的声音就生气了,坐到后排扬言要投诉我。当时,我也觉得挺委屈的,我一心想带好学员,但是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说话重了些,就要投诉,其实也是蛮无奈的,后面经过上方的沟通,最终也没有投诉。不过没在那之后,我也吸取教训,带学员时注意自身情绪,和说话方式,以至于现在,大家都觉得我是教练中脾气最好的。
Q:您作为一名驾培老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未来驾培行业有什么建议或期望吗?
A:如今驾校多,驾培老师也多,学员更多。可能也存在很多应试教育, “本本族”现象有点严重。以前学车需要两个月,现在可能就一个月。我个人认为,开车是一项技能,还是讲究实用性。作为一名驾培老师,还是需要以真诚,用心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对学员负责。
每次带新学员,第一堂课我都会讲一些车辆的机械结构和动力传输原理,以便他们后期更好地实训,有些教练可能会直接忽略这些理论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也得讲究因人施教,对车感较差的学员给予更多的耐心、鼓励和尊重。
当学员考核通过,拿到驾驶证后,我都会提醒他们:车速别快(不能超出每条路的限速),转弯要慢(因为转弯时有盲区和离心力,加上现在电动车车速快,容易发生擦碰和车辆侧翻),要遵守交通法规注意文明礼让。
同时,我也在这里也提醒大家,开车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要超速,转弯切忌太快。一般超速和转弯太快最容易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