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老百姓看病老往城里跑、医护人才招不进留不住、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差……这是不少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面对的尴尬和窘境。如何让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老百姓真正放心舒心地在家门口就医?作为浙江省11个医共体改革试点县之一,近沪融杭的浙江省德清县先行先试,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铺开医共体改革,在“摸着石头过河”中逐渐探索出一套“德清模式”。
近日,记者走进德清,走访了当地县人民医院和3家乡镇卫生院,看德清医共体改革如何为当地百姓群众健康撑起一片晴空?
德清县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病床位均可由集团内平台统一调度
整合县乡卫生资源
组建“东西部”两大健保集团
医共体改革,指的是在县域内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作为医共体。然而医共体改革远不是简单的机构合并和人员合并,在资源整合的背后,一套良好的顶层设计方案尤为重要。
德清根据医疗资源和区域实际,以位于“西部”武康的德清县人民医院和位于“东部”新市的德清医院为龙头,并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试点建设了两大医共体——武康健保集团和新市健保集团。
“我们始终认为,医共体建设的终极目标是没有医共体,最终整个县域范围内的医疗卫生机构都能融合成为一家人。”德清县政府有关领导表示,在医共体改革中,德清始终坚持把综合医改作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项实践,构建起一套以人为本的整合、连续、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当前,德清县两大健康保健集团内医疗机构设置唯一法人代表,人员集中办公、统筹使用。集团还享有人事、薪酬分配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实施以医保基金流向和医疗技术指标为导向的集团运行绩效考核,倒逼集团加强医保基金管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两大集团分片区全面负责群众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医疗任务,通过管理、服务、机制、保障、信息、健康一体化,打通了医疗机构之间的围墙,使原来医疗机构之间的“各自为政”变为现在的一家人,让老百姓就医“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
提升基层硬软件水平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安心舒心就医
阜溪卫生服务中心是德清的一家乡镇医院,记者走进中心,发现这里宽敞明亮,中医特色鲜明,妇科诊室、B超室、口腔科等科室齐全。中心院长吴伯平告诉记者,中心原以骨科为特色专科,改革前,门诊及住院病人都是清一色骨科,内科有问题的病人都会选择直接去县城就诊,改革后,县里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在保证专科发展的前提下,中心的全科也逐渐“强”起来了。现在,中心的病人逐步向内科、外科等其他科室延伸,其中内科病人上升最为明显,增加了10%左右。
修葺一新的洛社镇卫生院
另一边的洛舍镇卫生院同样如此。洛舍拥有全国首个“中国钢琴之乡”的头衔,当地在卫生院建设中也融入了不少钢琴元素。记者走进洛社镇卫生院,发现大楼已然修葺一新,卫生院门牌后面的黑白钢琴键符号颇具洛舍特色。其中,儿童预防接种门诊装修尤为温馨,以淡粉和淡蓝为主色调,设有预诊室、候诊区、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不良反应处置室等功能区域,留观室内还设置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娱乐区,为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卫生服务环境。
“以前想要提升改造一下卫生院顶着很大压力,因为乡镇卫生院本来人流量就少,如果只是单纯提升硬件条件,老百姓会有很大意见,但现在不一样了,老百姓不仅愿意上家门口的卫生院看病,还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卫生院扩大规模的心愿。”洛舍镇副镇长李治国说,为了满足越来越大的就诊和住院需求,现在,卫生院二期住院楼已经在谋划筹建了。
当前,浙江省医改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医共体建设是深化医改新的突破口。截至今年9月,在浙江11个试点县(市、区)中,原有39家县级医院和170家乡镇医疗机构优化整合成为27个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平均达84.40%,群众满意度达97.78%,“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正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