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吴山路旧居对面浅浅的三开间门面曾经是回收各种废旧物品的“吴山废品回收商店”,同整条街上的钟表、照相机、脚踏车、木器、服装、五金、生产资料等寄售商店都同属杭州市物资回收公司下属的单位。 记得该店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初从上吴山路“阿胖”家开面粉店的福庆里口迁过来的。该店的第一代从业人员大多是公私合营期间从旧时的当铺、旧货店,还有“东南日报馆”前岳王路上摆旧货摊营生的从业人员中招聘进来的。 吴山路废品店的掌柜杨伯伯是慈溪人,会计老叶是嵊县人,家眷都在老家,均是独身寄宿在杭的该店的老职工,故下班后常来我家和父亲打“老K”消遣闲暇时光。 “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凡居民生活必须的粮食、副食品、日用品等都要按人口凭票限量供应。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台钟等都属高档商品,照相机更是望尘莫及的奢侈品了。 八十年代初,吴山路旧居门前,吾母亲用的“钢精锅”已经换接了二道底,坐的竹椅也是用皮线捆扎了的,吾儿舔食着一枚小小的“棒儿糖”,也是津津有味的。 八十年代初,“解百”棉布柜前,顾客凭票购买新上市的“的确凉卡其”布的盛况。 三十多年前,杭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很少产生垃圾,仅有的煤球灰、菜边皮也被拉“钢丝车”的近郊农民捷足先登收拾得干干净净拉回生产队做肥料,换工分了。 杭城东郊原先含碱量较高的江岸沙地经几代农户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等改良后成了杭城居民的“菜篮子”。 旧时,凡日常生活中剩余的物品和垃圾都可以到废品商店换钱的。废品商店收购的废品分类极细,金属类的铜分紫铜、黄铜、白铜、生铜、熟铜,铁也分生熟,马口铁等,钢精锅等铝制品也分生熟等级,纸质品也分书本、报纸、有色和无色等,碎玻璃、肉骨头、头发、鸡鸭毛、牙膏壳、破布头、塑料等也是按等级种类以不同的价格收购的。 只要识货,没有垃圾,只有宝。 “文革”“破四旧”时,吴山路上的各家旧货寄售商店里的货色都堆得满满的,木器店的红木家具叠到天花板,门口还竖着“一律不收”的“免战牌”。服装部还专门请了坊间著名的裁缝师傅为店家修改旗袍、长衫、马褂儿等旧衣裳出售。 浙江美院师生的书画及草稿也当有色废纸按斤论价收购,影剧院、“大世界”的胶木唱片轧碎了按胶木塑料论斤卖,银行、中药铺、著名菜馆酒家、旅馆等的中西式古家具无处投售就扔在废品店门口被近郊进城倒垃圾的农民用“钢丝车”拉走。 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市场供应和居民的生活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城乡之间的结构布局及经营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杭州市物质回收公司下属的吴山路上的各类寄售商店、废品回收店也纷纷改换门庭,吴山路上先后开出了第一家与台商合资的“钱柜”娱乐场所、婚纱影楼,除“海丰”外的杭城第二家咖啡馆,原先的“朝奉先生”成了掌柜经理和合资人。 双湖园蜜饯炒货店开市大吉之日盛况 我家对面的“废品店”也改头换面成了“双湖园蜜饯炒货商店”。掌柜的是杨伯伯和叶会计从老家农村顶职来杭的儿子小杨和小叶。 延伸阅读: 钱塘记忆:老底子杭州市民消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