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生长在杭州,孩提时就学会唱那首民歌:“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这“龙”就是“玉龙山”,不过杭州人都叫它“玉皇山”。这“凤”就是“凤凰山”了。天目余脉的两座灵山就这样拱卫着一颗神州明珠——西子湖。 这儿远离城市,远离喧嚣,多了一些朴素和宁静。这儿满眼的人文元素,满眼的历史基因…… 位于馒头山地区的“凤凰”是一座山。 在杭州人记忆中,凤凰山是一座很老很老的山。 在我看来,凤凰山是一部常读常新的大大的书。 沧桑凤凰山 读“凤凰”,我读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沧桑。 呵,凤凰山是我人文的知识源。 当年,隋唐在此肇建州治,五代吴越设为国都,筑子城。南宋建都,建为皇城。方圆九里之地,兴建殿堂四、楼七、台六、亭十九。还有人工仿造的“小西湖”,有“六桥”、“飞来峰”等风景构筑。至今仍能想见其时的金碧辉煌。 南宋亡后,宫殿改作寺院。不久,又遭火灾。实在是,蒙古铁骑的疾风刮过,改朝换代的烽火燎过,只剩得断壁残垣,一片废墟。 记得孩提时,随小伙伴登凤凰山。如今被称作“万松书院”的那片土地,当时被人辟作了菜圃,栽种着黄瓜、番茄、豆角等蔬果,仅剩甬道尽头有一处小小的平台,残存的“至圣先师孔子像”碣石在寒风冷雨中屹立。 一路走访,悬崖旁是五代所建的“三佛石”,大佛已残破不堪,佛座尚存,佛身不见。不多远,有十八罗汉造像。再往下走,有一小屋,旁立一石碑,上书“圣果寺遗址”,如今只剩一口干枯的泉池和石壁上的一些摩崖石刻。其中明代王大通题写的“凤山”二字有一人高,而南宋皇帝赵构写的“忠实”二字,刚劲有力。我们只能依稀辨识出凤凰池、通明洞等残迹与尚存的原皇城后花园部分石刻。 沧桑“凤山” 南宋皇帝赵构写的“忠实”二字十八罗汉造像遗迹,仿佛在诉说着凤凰山的沧桑历史 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受邀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杭州与西湖”专题节目撰写系列散文,那段时日就三番五次地行走在凤凰山中。 岁岁重岁岁,行行复行行,我终于对这儿的山道野路熟悉得如同掌上的纹路。毫不夸张地说,这儿于我好比是自家珍藏的一枚古董,啥时候想起来,就随时可以把玩,可以品味,可以发怀古之幽思。 我无数次用双手轻柔地抚摸着“凤凰”的羽翼——那遮天蔽日的茂密树林,双脚小心地行走在她的躯体上,且行且思,体悟着夕阳衰草尘封的千年史。 凤凰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