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14日)早上8点55分,在杭州飞往贵州毕节的航班上,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市一福院”)服务对象邓国荣在福利院三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阔别了十三年的回家路。
在经历三小时的飞行和一小时的车程后,邓国荣到达了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妈姑镇马鞍山村的家。
“龙龙喂,你还认不认得到爸爸嘛?看他这个手,小的时候勾破皮留的疤……”龙龙是黄银辉(父亲)对儿子的昵称。当黄银辉看到邓国荣时,忍不住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边上王美珍(母亲)怔怔地看着已经比自己高一个头的龙龙,不停地说:“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邓国荣手足无措地看着他们。这是他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眼前是他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他抽泣着说:“爸,妈,我回来了!”话音刚落,一家人便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从出租屋走失后 他从青阳流浪到了杭州
2009年,12岁的龙龙跟着打工的父母来到了安徽青阳。那是龙龙第一次来到安徽青阳。黄银辉夫妇将龙龙安顿在出租屋休息,并嘱咐他等爸妈下班接他吃饭。随后,他们就匆匆离开去上班了。
一觉醒来的龙龙感觉肚子饿了,又迟迟等不到父母回家,便独自出门去找吃的。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安徽青阳,他很快迷失了方向。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也不知道出租屋在自己身后的哪个方向。
龙龙从此开始了流浪生活,他跪在街边乞讨,从超市后门捡烂掉的水果……
2010年9月5日,龙龙在杭州火车站附近游荡时,被杭州当地的派出所送至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收容。隔年的一月由救助站转入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安置。2019年,他由市儿童院转入市一福院安置至今,并且有了新名字——邓国荣。
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关心关怀 让他慢慢变得自信和开朗
多年的流浪生活让邓国荣性格变得孤僻。初到市一福院的时候,他既不愿意跟护理员、康复老师交流,也不愿意和身边的小伙伴扎堆,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角落发呆。
但细心的护理员和康复老师还是发现,每当邓国荣听到音乐的时候,脸上就有了笑容,时不时还会跟着哼上几句。于是他们就开始关注邓国荣喜欢的歌的类型,还会和他一起收集他喜欢的歌,甚至尝试在康复课上邀请邓国荣给他的小伙伴们展示歌喉。在收获小伙伴们的肯定和夸奖后,他慢慢变得自信和开朗,他开始尝试主动和身边的人交流……
因为身体素质和智力水平相较于福利院其他的服务对象要好一些,邓国荣也会经常协助护理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搞卫生、叠衣服、维持秩序等,康复老师也教邓国荣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读书识字、绘画手工等。
DNA采样比对 为他找到了离散十三年的父母、亲人
2017年以来,市一福院为配合公安机关查拐、打拐工作,开始陆续为一部分服务对象进行DNA采样录入工作。2019年,市一福院集中安排了259名服务对象进行DNA采样录入,“邓国荣”就在其中。
2022年7月13日,市一福院接到安徽省池州市公安局的电话,经与前期上传的DNA数据比对,发现“邓国荣”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黄银辉夫妇存在关联。根据这一线索,在池州警方、余杭公安和市一福院的共同努力下,邓国荣找到了与他离散了十三年的父母、亲人。
在接到池州公安电话后,市一福院开始着手邓国荣回家认亲的工作。通过前期了解发现,邓国荣的父亲黄银辉在家务农,收入微薄,母亲王美珍长期住院,家里还有弟弟妹妹需要抚养。加上疫情的影响,从贵州到杭州接儿子回家困难重重。黄银辉夫妇只能求助市一福院,希望能够帮忙送儿子回家。市一福院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联系毕节市民政局,反映了邓国荣的家庭情况并请求协调解决邓国荣回家的问题;并定于2023年2月14日由市一福院工作人员送邓国荣回家与家人团聚!
至此,这场迟到了整整十三年的团圆,终于梦圆。
新闻链接:
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唯一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是杭州市唯一一所承担政府安置职能的成人福利机构,主要承担杭州市主城区“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年满18周岁的孤儿,杭州市救助管理站查无着落的成年流浪乞讨人员的安置职能。2017以来,共有32人回归家庭和社会(含邓国荣之类通过DNA比对回归家庭、社会的休养人员)。回归社会后,该院社工持续跟踪走访,链接资源,开展生活救助、困难帮扶、家庭辅导、支持网络建立等方面的服务。专业社工的介入,切实增强了该群体的社会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