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人生病住院,一般都会请个护工照料病人。可是,护工的技能良莠不齐,服务价格高低不一。
“杭州能不能培养一支有技能、有规范、有管理的陪护队伍呢?”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医学学会服务中心主任邓旻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他说,建立护工“正规军”队伍,设置护理标准,有助于病人的康复,也能减轻患者家属的忙累,杭州可以先行一试。
“一老一小”对护工的需求急增
邓旻说,现在住院已不再是病患一个人痛苦,病患家属也颇为头疼。
由于受独生子女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影响,当前中国家庭中“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失独或子女不在身边)”的增多,且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家中有一人生病住院,便免不了全家忙乱,三餐配送、日夜陪护,大部分人不得不请护工照料,“一人住院,全家忙累”是大家的切肤体验,或者耄耋老人相依为命“一病一陪”。
另外,继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及2020年鼓励生育三孩政策的相继落地,新生儿数量将急剧上升,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育婴人员。
护工队伍的素质无法跟上行业的发展
患者家属往往缺乏护理知识、护理时间,护工的出现,不仅能够弥补医护人员对患者照料范围之外的护理,也能够满足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陪伴。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中,住院病人的日常照料对护工的依赖较以往有所提升。
“好的护工太难找了!”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市民都吐槽了,“现在请护工的价格并不低,但是护理质量却相差很大。有责任心、有技能的护工往往工作量饱和。”
邓旻说,护工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至今仍未纳入正规的职业体系,现在按人们的需求,护工分为陪护、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对病患治疗起中到极为积极作用的护工群体,普遍性存在年龄偏大、个人素质低、综合文化水平低、工作隶属关系不清等问题。
“目前,护工介于家政服务与医院护士之间的临时辅助性勤务人员。对于他们的管理,主要有医院化管理模式、医院和企业双重管理模式、企业社会化管理模式、个体护工自由职业无管理模式等4种类型。” 邓旻提到,归根到底,这样的管理多为松散式管理或者是自由职业,无行业主管部门、无正规职业证书、无退休保障的“三无人员”,护工缺乏职业归属感。
建议推进护工职业化教育提升服务质量
“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来说,我希望杭州能够推进护工职业化教育,培养专业陪护技术人才。” 邓旻说,早在2018年,国家卫健委等11个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护理员培训和管理进行规定,倡导医疗机构建立护理员制度、对医院生活护理进行统一管理是未来护工服务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邓旻看来,无论是文件的指导方向还是市场需求,培养专门的高级护工人才都将是社会化大分工的必然要求。因此,他建议杭州能推进护工职业化教育,加大陪护人员陪护技能水平的专业培育,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并且尽快出台相关管理制度,让护工不再尴尬、让病人得到专业陪护、让家属能够减轻经济与精神负担。
11所市属学校已布局护理专业
杭州市教育局介绍,目前杭州共有4所市属高校、7所中职学校开设了护理专业,在校生4500余人。高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就业方向为医院及养老领域,中职对接康养护理行业。同时,杭州市教育局积极优化中职专业组群布局,近两年,杭州文汇学校、中策职校钱塘学校、临平职高和闲林职高4所中职学校增设护理、康复技术等专业。
在人才培养中,杭州市属学校除了加大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外,还开展护理专业领域1+X证书试点。比如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证书试点,已培养150人,目前有140人正在培养,并与萧山四职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有40名学生在读;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证书试点,2021年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41位学生参与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通过率80%。
另外,杭州市相关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人社、民政等部门,面向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开展家政、养老、护工、育婴等领域的培训,2021年全年人完成培育超6万人次。
未来会依定职业技能标准进行培养及竞技
据了解,2020年,人社部下发了《关于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明确了健康照护师职业包含医疗护理员工种,在家庭、医院、社区等场所为照护对象提供健康照护及生活照料的人员。但是,相关的职业技能国家标准还未公布,也无法面向当前从业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杭州市人社局表示,待相关标准公布后,会通过鼓励职业院校、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遴选,从而推进人才培养,并且为从业人员提供人才评价服务。比如说,开展相关的职业竞赛活动,让护工们在切磋技艺中提升职业服务水平,并且借助媒体宣传提升护工社会价值认可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行业,理解并尊重从业者。
杭州市人社局还表示,未来还会依据专业技术工作类别和属性,为护工行业设置职称评定体系,从业人员可以通过职称评审、确认和考试等方式取得职称、享受人才分类认定、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