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极科考的这小半年,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实现梦想的过程。”近日,国科大杭高院研究生李成鑫完成我国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返回杭州完成了隔离。他是国科大杭高院第一位参与南极科考的学生。
这次科考,李成鑫是作为《基于CSIA-Cl分析的极地与青藏高原大气POPs环境行为对比研究》项目的人员。这个项目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科考采样,探究污染物在大气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发掘指示意义,并分析区域特征(气象、海拔和植被等)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的影响。为此,他需要在随航期间采集表层海水样品,到达南极长城站后采集南极地区大气样品。
在大学期间,李成鑫最初是学地球物理专业的。有一次听环境专业的老师讲了去南极科考的事情,他很激动。因为去南极参加科考,是他从小的梦想。为此,他努力自学环境方面的知识,并在大二成功转入环境专业,考研时顺利进入国科大杭高院张庆华教授工作室,并争取到了前往第38次南极科考项目的机会。
“这次项目只有我一个人去南极,说实话,压力是挺大的。”说到这次南极科考的苦难,李成鑫坦言,刚上船的时候就遇到了难题,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同伴,说不害怕是假的。“2021年11月23日踏上‘雪龙号’,我之前没坐过船,晕船真的太难受了,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的,还要每天去甲板上采样。船上没有信号,没办法和家里人联系,我感到非常害怕。”
在晕船、头晕、饭也吃不下的身体不适的环境下,李成鑫说,他还是得强撑着身体到甲板上采集海水样品。好在队里有出海经验的队友对他非常照顾,除了生活上帮助他以外,还会时不时和他聊天,讲一些趣事来开导他。在同事的帮助下,李成鑫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而害怕也在经过赤道时的一次看日出后彻底打破。
“当时船行驶到赤道上,我一个人坐在甲板上,没有风平静的海平面升起了太阳,那一刹那,我感觉值了。”李成鑫说,在看到日出的那一刹那,他真切地感受到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经历是最大的惊喜。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李成鑫和队友们来到了南极长城站,开始为期3个月的科考工作。
刚到长城站的前5天是常规的卸货输油工作,22小时室外高强度的工作,未曾合眼的李成鑫甚至站着都能睡着。期间,还未适应南极生活的他每天都需要攀爬竖梯到集装箱做解缆、系缆的工作,也要时不时轮值橡皮艇的随行安全员,在南太平洋上漂泊。
“我们都是通宵达旦地进行作业,当顶着凛冽寒风冰冷飘雪作业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南极科考的不易,体会到了秦大河横跨南极壮举的艰辛,也深切地感受到了1985年我国成功建立首座科考站——长城站的伟大。”李成鑫告诉记者,如今的极地科考条件并没有大家以往想象的艰辛,只要在工作中自己多加小心,就可以避免很多危险。
但是,对于李成鑫来说,这趟科考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他说,达南极后,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南极陆地上采集空气样品,需要去不同高度、维度的地面采集,但南极的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平地的冰面上的积雪差不多有1米厚,在上面走路相当吃力。更要命的是,积雪下到处隐藏着高低不平的冰脊,还有能直通深海的冰洞,走在冰面上要特别小心,稍有不留神会踩到冰洞,想要自己爬出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前来营救的队友不小心,还会跟着陷进去。
平地难走,可李成鑫的工作还需要在下雪天爬山采样。“南极的山比较陡峭,雪天太滑了,稍不留心就得栽跟头。”
经过此次南极科考,李成鑫不仅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南极,懂得了实现梦想的意义并不在于结果而是实现的过程,也圆满完成了此次所负责的科考项目任务。接下来,他将在北京对带回来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