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3000多个夜晚 160000斤废品 浙大89岁退休教师拾荒8年资助贫困大学生
发布时间:2021-08-06 23:27:36 Fri  来源:杭州网

在夜间的刀茅巷街道,人们总会偶遇一位蹬着三轮车的拾荒老人,人潮褪去时,他会出现在街道附近的角角落落,认真仔细地翻找着每个垃圾桶,又在黎明时分载着满满一车离去……

这位拾荒老人,名叫王坤森,在他身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浙大退休教师。走到刀茅巷,随口一提,人们便知道他,因为8年来王坤森用拾荒的方式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早已传遍了街头巷落。

近日,杭州网记者来到了位于刀茅巷60号的王坤森家中。89岁的王坤森老人腿脚很麻利,热情地将记者迎进门,但他的腰却因为常年背垃圾已经直不起来了。在老人的卧室中,记者注意到大小形状各异的钟表隐匿在各个角落,重叠交错的时间在不断“滴答”作响。

被捡回修理的钟表大多都指向准确的时间,但原本挂在房间墙上的时钟却走慢了——正如王爷爷的拾荒助学之路,他步履蹒跚,却以一己之力拨回了几位贫困大学生的人生指针。

“读不上书的苦,我都懂。”

王坤森已经从浙大医学院退休多年,之前在学校里从事国防教育,1993年退休。

和所有人一样,听闻王坤森是浙大退休教师,记者也带着一肚子的疑问:为什么不用退休金资助学生,非要跑去捡垃圾呢?

听到这个问题时,王坤森的眼中泛起了光,“这里面可是有学问的。” 王坤森笑着说道。

原来从退休后,王爷爷就一直在思考,我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助学的想法萌生的契机,是王坤森看到报纸上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后,被那双大眼睛深深打动,“我知道不能读书的苦,所以深感那些学生心中的渴望,觉得自己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上学。”

怎么赞助学生上学?王爷爷说,他不想用退休金来做这件事情,因为退休金是国家发给他,不是他靠个人努力得来的。他想靠自己的劳动来资助大学生。

“社会上我找不到工作了,那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还是要靠我的‘老根底’。”

王坤森口中的“老根底”是自己苦难的童年。“七八岁时在街上捡烟屁股,父亲买来烟丝卷了烟能卖一两毛钱;人家猪圈里面喂猪的蚕豆,我们捡来吃。在旁人看来臭气熏天的垃圾堆和泔水桶,那时却是我们活命的根。”

于是,当年为了挣一口饭吃四处捡烟头的王坤森,决定重新开始在拾荒,“以前是拾荒为了自己“活命”,这次是为了圆同样穷苦的学生一个读书梦。”

他当即打电话给相关媒体,半个月后,媒体帮他物色到了一名常山的学生徐玲玲。徐玲玲曾就读于常山一中,2012年刚刚考取宁波大学,但她的家境十分困难,父亲是残疾人,母亲没有文化,平时蹬三轮车供一家生活,付不起大学学费。

能够帮助到学生,王坤森很高兴,为了奖励徐玲玲考上大学,他马上就给她寄了一千块钱,王坤森的拾荒助学之路由此开始。

另外,王坤森的拾荒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总是半夜十点出发,凌晨四点回家。他向记者解释道:“很多人是靠拾荒这点收入来生存的,自己不能去抢别人的饭碗。那别人白天捡,我就晚上去。”这样黑白颠倒的日子,王坤森过了八年多,无论刮风下雨,只停工了一天,那天还是亲哥哥去世,王爷爷前去奔丧。

听到这里,记者开始理解,王爷爷所说的“学问”,是由贫苦的童年生活引起的,一直扎根在他心中的助人为乐的思想信念。

“我做这个工作,做一个事,像一个事,成一个事。”

王坤森乐于助人的性子,其实早在年轻时候就已经萌芽。

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曾经作为教员教导文盲识字,自掏腰包买了十一本新华字典,供大家学习。

“我做工作,做一个事,像一个事,成一个事。”这是王坤森对自己的要求,包括助学这件事。八年多的时间里,王坤森共帮助过四位大学生,如今他的无私精神开始被传承与弘扬。

王坤森每年都捐助徐玲玲四五千元,一直到她大学毕业。现在,徐玲玲传承薪火,不仅当起了外语教师,受到王坤森的感染,徐玲玲也开始捐助学生,尽力帮助班上家中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购买教学用品,为功课薄弱的学生无偿补课。

王坤森觉得,这是一种传承。“玲玲收到我的帮助,被我的行为感染了,现在她成了关心学生的好老师,我也被她感染了。”

如今,徐玲玲每月都会同老人通电话,寒暄几句,问问老人的近况。而王坤森每每都忍不住在电话中嘱咐徐玲玲,希望徐玲玲好好教孩子们,他希望那些素昧平生的孩子也能拥有好的教育。

凡人善举的力量,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王爷爷的善举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身边的亲人和邻居从开始的不理解慢慢开始变得支持他,效仿他。

附近的居民会将家里的报纸、杂志、纸板箱、饮料瓶收集好给他送来,还有不少爱心人士,听说他在做的事情,特地上门来送一百元两百元给他,这些爱心,王爷爷都一笔笔记在账上,一点点积攒起来,用来资助大学生。

“本来我不想别人来采访我,但是后来人家说做好事情知道的人越多,影响到的人就越多,我就愿意接受采访了,因为我一个人力量还是微弱的,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只要我还没有停止呼吸,我就要一直做下去!”

王爷爷跟记者说,自己跟别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他每天出去拾废品大概50斤左右,多的时候有100斤,按照8年3275天来算的话,重量高达8吨。

8吨的重量,佝偻的身躯,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让89岁高龄的他数年如一日?王爷爷拿出了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本子上有

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价格,可以用金钱去换取,而一颗纯洁、善良的人心,却是无价之宝。”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心愿,善心是每个人最重要的东西。”王坤森对于拾荒助学,有自己的坚持。他认为帮助他人,就应报以自己的一片赤诚,坚持拾荒,就是这位老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生命中书写了一个“善”字。

闲暇时,老人喜欢种花种树,还很乐意把花送给过路的人,后来,老人又将这些花拿来义卖资助贫困生。见了大家喜欢,老人也就高兴。王坤森说,第一年他送了五十盆花,第二年他送了八十盆,第三年送了一百盆……每一盆花都是他花了大半年的心血才培养出的,都是他心中盛放的善意。

年复一年弯腰捡拾废品,老人早年在操场上笔挺的身姿早已佝偻,然而他的这片炽热初心之下,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脊梁。

曾经,他是讲台上恪尽职守的教师,如今他是点亮街巷夜晚的“拾荒”爷爷,但是他最喜欢别人称他为老党员,屋子外老人亲手栽种的那盆一丈红,在耀眼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就像是王坤森身上一枚生长不息的红色勋章,印证着他的初心。

“只要我还没有停止呼吸,我就要一直做下去!”采访的最后,王爷爷如是说。

作者:记者 郑维维 实习生 单予晴(浙江工业大学) 视频 骆一格 实习生 余奕珊  编辑:徐洁
这位拾荒老人,名叫王坤森,在他身上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浙大退休教师。走到刀茅巷,随口一提,人们便知道他,因为8年来王坤森用拾荒的方式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早已传遍了街头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