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杭州博物馆北馆“物华天宝”展厅重新对外开放。
“物华天宝”展厅共有文物351件,其中一级文物14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33件。
“物华天宝”展厅以时代为线,以文物出土地为点陈列展示藏品,共分为跨湖桥遗址单元、良渚遗址单元、战国半山遗址单元、六朝单元、南宋单元、元代朝晖路窖藏单元、明代昭庆寺单元及明代钱币单元等8个部分,文物种类涉及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石器等门类,展现了杭州地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1999年,在当年发现战国一号墓(即水晶杯出土的墓葬)的黄鹤山西麓,又一次发现了一批战国墓葬。
此次上展的战国云龙纹玉剑饰和战国透雕双龙玉饰、战国神兽纹剑饰都出土于该批墓葬。
此种玉具剑在浙江地区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发现
战国云龙纹玉剑饰
剑鞘:通长27.8cm,宽4.8cm,厚20.5cm;剑格:长4.8cm,宽2.25cm,高1.8cm;剑璏:长3.1cm,宽1.8cm,高2.25cm;剑珌:长3.8cm,宽1.8cm,高1.8cm
1999年半山石塘第13号墩出土
在战国一号墓发现后的九年,即1999年,杭州半山石塘绕城高速公路建设中,在当年发现战国一号墓的黄鹤山西麓,又一次发现了一批战国墓葬。(同上)其中第13号墩出土的这套玉剑饰颜色青黄,分剑鞘、剑格、剑璏、剑珌四部分。
其中,玉剑鞘的琢制最为精致,它由两面扣合而成,内部中空,套在剑身之外,起装饰和保护作用。
其中一块的图案分为六段,利用斜线及三角等几何纹带区分多个区域,龙纹、蛇纹各三组,交替出现,间或饰以勾云纹。
刻画蟠螭、蟠虺、卷云、涡纹等纹饰。利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的蟠螭或两两相对,或相向环绕,极富勇健、阳刚之美。剑格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截面近长方,底面平滑,表面略有弧突。剑珌位于剑鞘底端。每件饰件均装饰有卷云纹,体现了整体的和谐统一。这种用玉制成的剑鞘在浙江地区乃至全国都是首次发现。
越人以蛇为图腾,越墓随葬器物上多出现蛇的图像和蛇形纹饰,这套玉剑饰用材考究,雕刻精细,满饰蛇纹,可能是王室用玉。
战国透雕双龙玉饰
一级文物
高:2.49cm,宽:6.6cm,厚:1.23cm
1999年半山石塘第24号墩出土
战国神兽纹剑饰
一级文物
高:7.6cm,宽:2.45cm,厚:1.2cm
1999年半山石塘第24号墩出土
在半山战国一号墓发现九年后,1999年,杭州半山石塘绕城高速公路建设中,考古工作者在当年发现战国一号墓的黄鹤山西麓,又发现了一批战国墓葬。这些墓葬出土了大量高等级的玉器,表明墓主人或为高级贵族。
双龙玉饰呈椭圆形,采用镂空法雕出龙的轮廓,又以纤细的阴刻线在器物双面各刻画两条相对的龙;神兽纹剑饰形似器柄,以勾云纹和阴刻线表现一对凤纹,通体以细阴线线刻精细的羽状纹饰,柄部没有完工,未经打磨。纹饰繁缛,细腻精湛。这批墓葬,距离出土水晶杯的半山石塘战国一号墓,仅百余米,为我们探究半山石塘战国一号墓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半山地区曾是越国的辖域,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利用越国内部不稳定的机会,派大臣昭滑率军灭越国,改越地为江东郡,杭州半山从此被纳入楚国的版图。春秋战国时期,半山石塘、刘文村一带,已经是重要的水陆交通要地和军事基地。越人习于水战,便于用舟,以船为车,以桥为马。石塘、刘文村之间的丘陵缓坡,背山面水的地形,尤其是水陆交通的便捷,使半山一带成为越人建立城池的优选之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杭州地区大规模考古工作的展开,在以半山石塘为中心地区发现大量遗迹,其中以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遗迹最为密集。尤其是以石塘、沈家浜东面的黄鹤山、皋亭山为中心的区域内,密集分布着大型墓葬,这些大墓的主人,极有可能是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行政长官、军事首领及其亲属,或是贵族。
元•龙泉窑粉青釉觚
一级文物,精美程度可媲美南宋时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
高:20.7cm,口径:13.1cm,足径:7.5cm
1988年8月11日杭州朝晖路储运公司出土
该件瓷器属仿青铜器觚造型。胎体厚重坚致。施粉青釉,釉面滋润光滑,色泽清纯。
龙泉窑釉料配方中的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因在高温下粘度大,显得厚润淡雅,有如天青色。
龙泉窑瓷器精美程度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粉青釉瓷器便是代表,元代龙泉窑虽然产量依然巨大且器型增多,但最高水平不如南宋时期,粉青釉瓷器已经十分少见,此件青瓷觚是少数精美程度可媲美南宋时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
觚本为酒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盛行于夏商时期,一直作为很重要的礼器使用,西周时期开始减少。
受宋代“克己复礼”思想影响,仿三代铜礼器造型的器物增多,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大量此类产品。
除做礼器使用,也有实用功能,即花器,这件青瓷觚内有金属内胆,应当是插花时可以起到收紧花束的作用。
元•青白釉刻划花海水龙纹坛
一级文物,腹部有精美的海水龙纹
高:38cm,口径:15.3cm,足径:18cm
1988年8月11日杭州朝晖路储运公司出土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莹润。肩部刻划凤凰花卉纹,腹部为海水龙纹,龙纹隐现于海水、祥云之间,颇有“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势。
青白瓷出现于北宋时期,南方地区很多窑厂均有生产,是南方低硅高铝的瓷土原料与氧化钙含量较高的釉料相结合而产生的,呈色清丽淡雅属,玻璃质感强,多用来做茶具酒器,以景德镇窑产品质量最好。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器胎釉均有所变化,时代特征也较为明显,其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色泽有所变化,南宋时期青白瓷色泽偏蓝色,元代青白瓷色泽偏白。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体积较大的器物开始出现,用途也不仅限于茶具酒器。
这件青白瓷坛便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同时期同类瓷器中体型较大的,较为罕见。
南宋时期多流行花卉纹饰,龙凤纹自元代开始增多,体现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此件器物是汉民族对瓷器审美与游牧民族对于瓷器的需求之间的完美结合。
明“宣德年制”款象鼻四足云龙兽钮铜熏炉
吴越古刹昭庆寺出土,工艺精湛
通高:48.5cm
1994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出土
紫铜,方圆形,由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狮形纽盖,盖身雕云龙纹,炉耳及四足均由张口的狮首和卷曲的狮舌构成。足底有榫,可与底座衔接。座顶部阴刻云龙纹。炉底有二行四字楷书“宣德年制”款。整体造型和纹饰繁缛华丽,铸造工艺精致考究。
相传在宣德年间,暹罗国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明代宣德皇帝命令吕震等人参照《宣和博古录》和《考古图》等宋代书籍,并内库收藏的柴、汝、官、钧、哥、定各大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设计形制,铸造铜炉,因其铸于明代宣德年间,故名“宣德炉”。
宣德炉因其铸造质地精良,工艺精湛,此后历代均有仿制。这件杭博馆藏的“宣德”款香炉整体造型和纹饰繁缛华丽,铸造工艺精致考究,具备明代金属器的典型工艺特征,是明代铜香炉中的上乘之作。
早前的熏炉是实用器,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熏炉渐渐有了观赏和把玩的功能,到了元、明、清时期,熏炉的功能逐渐从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以祈神供祖为主。
这件熏炉,在当时就是被寺庙当做香器和陈设器来使用的。它于1994年出土于西子湖畔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昭庆寺旧址。昭庆寺原是一座古老的吴越古刹。
五代时,由吴越王钱元瓘建立,时称菩提院。曾经是著名的南宋皇家五山十刹之一,在宋代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像。
昭庆寺在历史上曾屡建屡毁,1926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时拆除了昭庆寺的前殿天王殿、万善桥,青莲池也被填平,而现存的大雄宝殿为解放后改作少年宫时重修。
1994年工作人员在清理昭庆寺旧址时,在门口的古井中发现了一批铜器,其中就包含这件熏炉。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杭州博物馆除了“物华天宝”展厅重新对外开放之外,还有“清风扇语”、“意匠生辉”、“闲情雅致”、“方寸之间”展以及“最忆是杭州”杭州通史陈列展。
展厅免费开放,请观众提前在“杭州博物馆”服务号菜单栏-参观预约进行入馆预约,佩戴口罩、出示预约码后进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