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五千多岁的良渚古城也需要“私人医生”来看看它都有什么作用!
发布时间:2020-11-05 17:07:52 Thu  来源:杭州网

11月4日,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第三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在杭州良渚召开。

如何让一座城市的文脉传承有序,活态发展?它需要一颗超强大脑。在本次年会上,东道主良渚古城遗址,便亮出了最新研发的神器——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大脑。

这是一颗怎样的大脑?

杭州已经构建了这座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纵向,可以深入区县(市),横向,可以探至各部门的组织架构,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就有杭州城市大脑·城管系统。

五千多岁的良渚古城,也需要“大脑”。那么,谁是保证它日常生活健康又有活力的大脑管家呢?

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美丽的公园,“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它其实是一个脆弱的土遗址,又生活在中国南方多雨潮湿环境,怕风怕雨,土体太干燥,容易开裂和风化,太湿润也不好,会长苔藓等微生物病害问题,有点像美丽的林妹妹,要把她照顾好,真心不容易。而土遗址的保护管理也是一个国际难题。

良渚申遗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良渚古城遗址一直得到了有效保护。作为世界遗产,遗产地需要定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遗产地评估报告,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遗产监测。

因此,从日常的小病小害,自然环境、游客多不多等各种方面,这位医生需要上天入地,全覆盖监测。医生的大名,我们已经介绍过好多次——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但最近,他改名了——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

2018年8月,对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国际要求,历时五年研发的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平台建成上线。

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私人医生,它24小时全程在线,因此,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已经具备了一个世界遗产数字驾驶舱的雏形,它是一个实时、动态监管的超级中枢。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良渚古城遗址的大脑也实时采集着身体的各种信息——文物本体、环境气候、安全防范、自然灾害、游客管理、社会环境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数据内容通过汇总、计算,生成多个“指数”,展示在同一个大屏上,再对这些“指数”加以分析,为实时预警和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监测中心正在积极完善大屏幕,一个屏幕,就是一个大脑,可以实现“一屏展示、一屏分析、一屏联动、一屏闭环、一屏透视的数字驾驶舱功能”。

监测总览舱,像一个上帝视角,全方位呈现良渚的全貌,打开它,1433.66公顷的遗产区,9980.29公顷的缓冲区,整个良渚古城遗址尽收眼底。城址区、宫庙区、城墙、城门……每个区域有什么看点,考古发现了什么,点一点,都有细致的介绍。这里有多少监测设备,分别点位在什么位置,也能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如果说监测总览舱是宏观视角,那么,我们在监测驾驶舱看到的内容,更为细致。遗址的本体状况、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设控制、保护工程、考古发掘、日常巡查、专项监测、公众监测、旅游游客等许多方面,各项监测指标数据,一一展示。

我们来举个例子。

秋坞遗址是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良渚人用草裹泥筑坝的技术,在当时属于黑科技了。2019年1月14日,工作人员监测到秋坞遗址水位上升,淹没了展示平台和步栈道,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赴现场踏看核实,上报良管委,相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1月17日情况就得到了解决。

为了方便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监测驾驶舱还设计了大屏和手机两个版本。驾驶舱也能根据不同的岗位、级别,严格区分权限,呈现个性化的界面和内容,最大限度上保护数据的安全。

虽然遗产监测和保护需要私人医生全天候管理,但是,普通人也可以直接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良渚古城家庭医生的心愿,让公众参加遗产保护,实现遗产保护的社会化,它也为我们拉近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接下来,良渚古城遗址的这颗大脑,将集成遗址保护管理所有业务部、单位的数据资源,实现系统、数据系统互通,为保护管理者实时呈现第一现场,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问题,预测预防隐患,动态掌握遗址全域旅游的即时状态——食、住、行、游、购、娱、商、学等,让这颗大脑成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监测、预警等全方面环节的系统化、数字化、协同化、智慧化的中枢平台。

下一步“遗产大脑”将持续做大做强底座能力、指标分级运营能力和全面实时管理能力,真正实现遗产监测、保护、管理的融合;推进高新信息技术应用,形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监测指标,实现遗产数据智能监测预警,打造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标杆。

作者:通讯员 郭楠 记者 沈雁容  编辑:徐洁
11月4日,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第三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会在杭州良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