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事刺绣,大部分都是以女性为主,一针一线缝韶华,绣不尽的是绣娘们的“浓情蜜意”,但是刺绣并不是女性的专利,一位“90”的男生金冬做起了“绣郎”,他用自己的针线告诉大家,刺绣中蕴含的“君子心”。
记者初见金冬,他随意温和,有一种温文尔雅的书生气。当他坐在窗边的绷架前刺绣,便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世隔绝”。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在3年的大专时光里,所学的却是需要与世界紧密相连的计算机专业。这个极具现代化和科技感的专业让金冬感到“吃不消”,相比于快节奏写字楼生活,他更愿意慢下来“浪费”时光。
从“入世”到“出世”他用了7年时间;从“高速度”到“慢下来”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如今29岁的他,已成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家虹的弟子,学习杭州传统刺绣——手绣,虽然学习只有1年多的时间,但从他的身上看不到时间的慌张,也看不到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该有的”的紧迫感,有的只是对手绣的坚持和传承的信仰。
7年时间,他将一串串“代码”变为一根根“丝线”
2012年,22岁的金冬从大专毕业,拿着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他感到非常迷茫。
大专3年,他过得并不开心,他总是记不住编程怎么写,软件放在哪里……那时的他对自己未来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唯一确定的事情,便是不喜欢“冰冷”的计算机,不擅长用智能化的科技产品,不想在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中活的那么“匆忙”。
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前,他听从父母的安排,跟着亲戚在桐乡服装厂行政管理处工作,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金冬在服装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羊毛衫“打交道”,起初他认为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一件件针织面料从他手中经过了一遍又一遍时,唤起了他心底一直深埋的“喜欢”。
“我从小就喜欢手工艺,看着羊毛衫的织线,便想起了小时候经常绣的十字绣,我对刺绣有一种莫名的喜欢。”说起喜欢刺绣,金冬眼角露出了笑意。
那时的他重新拾起了小时候的“手艺”,一边工作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他对刺绣专业没有系统地了解过,所以他在网上找来了大量刺绣教学的视频资料,看着视频学习针法,也看很多刺绣大师的作品,其中看得最多得便是金家虹老师的作品。就这样,延续着他心中小小的梦。
金冬开玩笑得说“当时,我觉得学习计算机专业就是为了找刺绣教程的视频,好像我的专业也只能起这样的作用了”。
也许有时候人生的机会来临得就是充满巧合,在去年10月份,金冬无意间在网上看到杭州工艺美术馆第二轮“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手绣全日制学徒的招生简章,手绣老师就是金家虹,这让他心动不已。
他说:“当时报名的人大部分都是有专业基础的,我就抱着试试看,见‘偶像’的心情来参加的”。
心态上轻松,行动却不轻松,在面试和实操考试前,金冬反复练习自学到的各类针法,争取在考试中有最好的表现。让金冬印象深刻的是实操考试中要求以“蝴蝶”为题创作,由于时间紧张,学员的作品都完成不了,金冬也只绣了四分之一的蝴蝶,但是就是这个有点“缺憾”的蝴蝶,帮着金冬飞进了手绣的大门。
到现在,金冬的准考证照片还在他的手机相册中,保留着这份“不期而遇”的美好。从一串串“代码”到一根根“针线”,金冬用了7年的时光,从时代最前沿的领潮专业,“退居”到沉淀岁月的传统手工艺,金冬的选择,让他获得了对于他来讲,面对人生最从容的方式。
职业不分性别,男生也可以把刺绣做好
去年10月份,金冬在参加‘大师带徒’的考试时,考场里100多名考生,除了他其余的都是女孩子,金冬说:“当我看到满屋子都是女生的时候,是有一点点尴尬,但是面试老师都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这让我放松了不少”。
这让初次进入到工艺美术创作的“小圈子”的金冬,感受到这里的人对专业的理解和尊重,形成了一种心心相惜的默契,但是对于外界的圈子,理解,却并不容易做得到。
“一个男生怎么能学刺绣,男生应该学建筑、学编程......”太多这样固有的成见围绕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常常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怀疑。面对外界对于性别的差别对待,金冬说: “我刚开始会因为他人不理解的话语感到不舒服,但绣绣花,做一做其他事就忘记了,而现在就不会了,比起听别人的声音,我更在意自己的”。
也许这份坚定的主见,是金冬的成长过程带给他面对世界最好的方式。金冬的家在江苏省武江区桃源镇,在他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做生意,他便由爷爷奶奶带大,这养成了大小事情便都要自己拿主意的习惯。
在金冬决定要学习手绣前和父母有一次“严肃”的探讨,父母还是对他抱有一丝怀疑。金冬很理解父母的态度,但他的性格并不急着让父母认同,而是认真得学习手绣,把自己的进步让父母看到,他说:“我只要把我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父母就会看到我是真正喜欢这个东西,就会支持我的”。
金冬每天早上九点准时到工作室,坐在绷架前,一坐便是七、八个小时,他说:“坐在这就好像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很多时候,坐下的时候是白天,起身便是晚上了”。很多个朝夕间的积累,让金冬对手绣的相遇之喜,变为了相濡以沐的知遇之情。
“我很坚定自己的选择,所以对外界不好的评价,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影响了,现在,社会对个性的包容心越来越大,我觉得这样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小”。金冬对此感到很乐观。
手绣带给金冬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多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成长,他也会逐渐去理解社会上对做有些职业性别上的区别对待,他说:“因为有些人对这个行业的了解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怪人家,他们如果去了解我们,了解得多了,便不会那么偏执了”。
让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中传承
传承这个词看似很大,其实都体现在一件件的小事中。金冬向记者指向斜前方一个正做刺绣的5岁小姑娘,他觉得传承不分年龄,在这件事上他和5岁的小姑娘是一样的。
但在旁人看来,学习手绣来讲,28岁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年龄,金冬却并不在意机遇的“迟到”,他说:“从大专毕业到现在,我用了很长时间,这都是人生的经历,我觉得不要着急,只有花时间不断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在记者和金冬的交流中,说起自己的老师,金冬的话会变得格外多一些,他觉得金家虹即是老师又是“家长”。金冬回想起一年来跟着金老师学习的过程,收获得不仅仅是技艺的进步,还有对传承的理解。
“之前我总是排斥我的专业,排斥‘跟不上’的时代,但在慢慢的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传统和现代是不矛盾的,传统的技艺因为现代技术可以让人更快的接受,更多的了解。”金冬说。
当现代的新型科技与传统的手工艺“相遇”,我们总是担心传统会是弱势的一方,其实并不是这样,金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文化更是一种好的内容,而现代化的科技便是承载内容的容器,二者中间并没有隔阂。
在这个大量工艺品能被批量生产的时代,手工艺真的能不受影响?
“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机器生产的工艺品,它不具备情感也没有表达,而手工的艺术品,它有手感的余温,有情感的注入,这个是没有办法代替的。”金冬很肯定地回答。
接受了现代化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加持;接受了外界对自己不理解的目光,金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变得游刃有余。在遇到烦心的事情,他学着老师,煮一壶清茶,画几笔画;遇到事情繁杂,就一件件解决,想着总有做完的时候。也许手绣“磨平”了他的性子,在凡尘琐事中觅安宁,在“淡云流水”中度此生,消遣“过不完”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