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华丽绽放 唱响十载华章
发布时间:2019-08-05 11:24:12 Mo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悠悠十载春秋,“八秒”咏唱芬芳。8月4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在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八秒十载”建团十周年暨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庆祝合唱团10年来耕耘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场华灯溢彩,气氛热烈,近千人齐聚一堂,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主要由在校学生组成,由国家一级指挥阎宝林教授于2009年创建,拥有世界冠军、金钟大奖等诸多荣誉。10年来在国内外交流的过程中,“八秒”在演唱、队形、服饰、表演等所体现的标示性特征,具有视、听独特的双重美感以及强烈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成立3年即获得中国音乐最高荣誉金钟奖合唱金奖和世界冠军,业内评价“演唱的多样性,风格的多维性,表现文化的多元性,国内具有的引领性”是对“八秒”的高度的概括。

“八秒”的合唱体系由气息之根、音准之本、节奏之趣、音色之变、力度之阶、速度之层、语言之美、风格之妙等八个方面组成,其核心理念就是八个方面最后一字的纵读:根本趣变,阶层美妙。“八秒”这套训练系统透出的精神核质是“追求实效,慎独自律”。

音乐会上,“八秒”合唱团用合唱讲述动人故事,用肢体展现舞台艺术,用多部作品、多元音色、多变队形的独特合唱方式,营造着各式各样意境,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本次“八秒十载”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在保持“八秒”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改革,真正实现了自我突破和不断完善,其中多半曲目是首次亮相舞台,一开唱就艳惊四座、宛若天籁。除了戏曲、古诗词、民歌、现代作品,“八秒”合唱团还分别与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孔艳艳共同演绎合唱与竹笛、二胡的交响性对话。在演唱风格的把握上,“八秒”一如既往地力求向民间学习原汁原味民风民俗的表达,无论是音色、表演、语言上都追求贴切。本场音乐会涉及到山西、陕北、扬州、甘肃等地区以及苗族、壮族、彝族、蒙族、哈萨克族、侗族、阿细族等多民族的作品风格,“八秒”均用当地方言和本民族母语演唱。在《西湖》《下四川》《阿细跳月》《江河泪》《赋格之声》等作品中,“八秒”更以现代创作技法创作的高难度民族作品为音乐会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民族文化的合唱内涵。

今年是“八秒”合唱团成立10周年,除在校举办专场音乐会外,“八秒”合唱团还于5日召开“八秒”训练体系专家研讨会,并第三次应邀赴京于8日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2019八月合唱节:“八秒十载”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本次活动,“八秒”召集精选了10年内20余位优秀毕业生重返校园,共同创造这辉煌瞬间。本次回归的“老八秒”们多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颇具经验的人民教师,此次回归让他们重拾了学生记忆与热情,与在校的师弟师妹们一同拼搏,齐声歌唱。在“八秒”合唱团艺术总监阎宝林教授、指挥狄佳文、团长季丰来的带领下,团员们平均每天进行长达9个多小时的训练,从呼吸操到音色、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多样化的训练以及作品排练,团员们辛勤的付出只为在音乐会上得以华丽的绽放。

著名作曲家陆在易说:“八秒”是一种创造,它的创造,是在迅猛发展着的中国合唱事业中凸现形成的;“八秒”是一个品牌,而要形成一个著名品牌,须有多方面的条件与很多人为之努力与付出;“八秒”更是一个奇迹,在团员不断流动的情况下,竟能始终保持高水准并不断开拓新曲目,其中有多少奥秘、经验值得探究……10年来,“八秒”在推动合唱本土化、民族化发展进程中始终如一,不断深入,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每一次的成功,折射出先进的学术理念,不仅反映高度的文化自信,更加说明了“八秒”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作为“当代合唱艺术民族文化先导”、“中国合唱新动向的代表”,“八秒”十载成就一剑,坚持不懈地从中国民族文化植根,用音乐为民族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周佳丽  编辑:李建刚
8月4日晚,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在学院音乐厅隆重举行“八秒十载”建团十周年暨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专场音乐会,庆祝合唱团10年来耕耘取得的丰硕成果。现场华灯溢彩,气氛热烈,近千人齐聚一堂,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