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幼时,对于春节的期待不仅是团聚,更是腊八过后愈演愈烈的“年味儿”。如今,物质生活丰盛的当下,过年的“仪式感”早已变淡、从简。
街上满满的游客
今天(2月7日),是农历正月初三,杭城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雨。就着微寒的春风和细雨,记者徒步来到河坊街寻找记忆中的年俗气息。
江南铜屋
“年味儿” 是喜庆的红
河坊街,是吴山脚下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步行街。作为旧时皇城根儿的地方,河坊街遗风尚存。精致的明清旧建筑,飞翘的屋檐、镂空的窗格,加上各类奶茶、小吃、饰品店,这里便成了许多旅客新春打卡的首选之地。
大老远,记者还未走入河坊街,吆喝声、音乐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远远望去,青石板铺就的街区,人头攒动,繁华如初,似乎阴雨天并没有影响旅客们的出行。丝丝细雨,反而为街区增添了几分水墨江南的韵味。
两旁的百年老字号,也愈发历久弥新。每家店门前都贴出了春联,挂起了横幅。抬头,便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即视感,它们井然有序地排列在街区的上空。炽热的正红,让人找到了过节的气氛。
高高挂起的灯笼
“红红火火,看着都喜庆,有过年的氛围!”来自广东的陈小姐,说着一口并不太地道的普通话,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全家出动,旅行过年。昨天去了西湖,今天来了河坊街,满街都是红彤彤,很有过年的感觉。
“年味儿” 流淌在舌尖
各式糕点糖果
河坊街的两侧,商铺林立。旗袍、丝巾、油纸伞……古色古香;龙井、米酒、叫化鸡……阵阵飘香,这里可谓是吃货的“天堂”。
状元馆客流不断
随着人流,记者进了挂满灯笼的状元馆。汤包、鱼丸、皮皮虾、凉粉、臭豆腐、葱包烩……酸甜苦辣的口味满足了天南地北来的游客。
刚出锅的臭豆腐
这里,座无虚席。
满满的游客
来自金华的钱先生,带着家人在此用餐。他告诉记者,在鱼丸中尝到了儿时的味道。钱先生说:“以前,外婆会在年前早早做好鱼丸存放着,而嘴馋的自己就常常趁着外婆不在偷吃。现在生活富足了,反而没有了儿时的欢乐。在这里吃了鱼丸,仿佛回到了从前。”
诱人的糖葫芦
此外,诱人的冰糖葫芦、鲜咸的武大郎烧饼,可口的定胜糕,
甜而不腻的龙须糖……围满了人群。吆喝、唱歌、表演、讨价还价、音乐声……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欢声笑语,不少游客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店员表演(视频)
在清河小吃,记者坐下来尝了份香辣小龙虾,就着甘甜的酒,唇齿间的过瘾,简直可以焕发每个细胞的新生。
小孩塞着满嘴的食物
“过年嘛,就是吃吃喝喝,嘴巴满足了,心情自然就好,哈哈哈!”罗大伯作为老底子杭州人,每逢节假日都会来河坊街走一趟,让味蕾得到充分满足才罢休。
“年味儿” 融入文化骨血里
画人像的艺人
行走在河坊街上,除了舌尖的享受外,更多的也是文化的熏陶。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手工艺人为来自各地的旅客表演绝活。剪纸、
画人像、篆刻人名、吹糖人、拉洋片……
孩子们坐在长凳上看片子
最受游客欢迎的,要数是拉洋片了。这个摊位在胡庆余堂的青白高墙下,周围站满了游客。摊位上,摆着个方方正正的大匣子,边上有5个圆圆的小窗口,窗口前放着一溜长凳,看片的人只要交了钱,就能坐在凳子上,一只眼贴着看片的窗口,等着掌柜的开张放大片。
片子中的许仙白娘子
锣声响起,帘子掀开,一场热闹非凡的大戏正式开启。掌柜的口才甚好,犹如说书般吆喝着,“各位看官,雷峰塔见着没?往上看,往上看……”
拉大片的介绍
一段接着一段,说罢他又打起竹板说起来,“王老虎强抢来的媳妇漂亮不?你觉得是你长得好看,还是他抢来的媳妇好看?”正当游客被说的有点不好意思时,他会打趣地说“当然没你好看!”周围的人群发出哄笑。
此外,吹糖人的摊位也备受孩童的喜爱。看着做糖人的师傅,从滚烫的糖浆里揪出一团,在他的灵巧的双手下,不出几秒钟,一只可爱的猪就呼之欲出,让在场的孩子们欢呼雀跃。
糖人制作中
“这都是手艺活,不常见了现在,带孩子来看看也好。有年味儿,更是民间文化。”作为妈妈的宋小姐俨然对做糖人的师傅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