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些绸厂、丝厂的老板来开膏方,平常老百姓吃不起。我记得那时有些药号做膏方的药工每个月就有一百块工资,在当时这可是大数目了,要抵人家一年的工资了。
医生开的药方要拿到药房审方,经验老到的药师一看药方,就能明白顾客的需求,并按照医生开的方子配料。有时候,老药师也能给开方子的医生提有用的意见。那时候制作膏方一般都是在顾客家里完成的。
浸泡药材是做膏方的第一步,一般都要浸泡4到8个小时,要用冷水,这样才能把药材中的蛋白质浸出来。
之后开始煎煮,我们叫“煎煮清膏”。煎药的炉子是广东陶炉,用白炭做燃料。第一道煎煮,开始时用武火加温,沸腾后改用文火慢煎。为了防止粘锅,要用竹铲不断搅拌。沸腾后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后,看到水面与药面齐平,或者有沸腾的气泡从药中冒出来,就用铜勺将药和药汁从锅里捞起,装入竹篓或布袋,放到药榨上压榨。
榨后的药材放入铜锅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煎煮榨汁。三次榨取的药汁合并后放在一起沉淀。沉淀的药汁用筛过滤放入铜锅,用文火加温,并不断搅动,防止焦化,直到形成稠膏状。这时用竹片取一点滴在干燥皮纸上,没有水迹,就是清膏了。
滋补膏收膏的时间要凭经验把握。用竹铲挑起锅内膏转一圈,如果膏成薄片状往下流,行内称“拉大旗”,这时把果品、人参粉等加入调匀,马上出锅,放在消毒过的容器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