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巷与惠民和剂局 追溯惠民巷,南宋时称“巾子巷”。或许,巷中有头巾作坊,一种不仅仅限于女人使用的巾帛,售卖的铺子应该是在大街(御街)。要说巾子巷对后世的知名度,那就不如巷子中的“药局”了,《梦粱录》称之为“惠民和剂局”,北宋时也称“和剂惠民局”。 《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药局 沈括的《长兴集》说“和剂惠民局”,下辖“官监造”、“官监门”、“官药”、“药成分之内外”等七个管理“局”。连药材的出售,也“各有监官”,不可不谓细致。但沈括说,“祖宗初制,可谓仁亦”,后来“弊出百端”,难以想象。 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对“弊出百端”不知是否有所改变,但机构是变了,下置“五局”,巾子巷内是“惠民北局”。明《西湖游览志》选载的南宋咸淳《临安志》示意图上,“惠民北局”标注在巾子巷的东段,接近大街。这种朝廷统筹统抓的医药体系,元、明两朝继续承继,也就有“惠民巷”的名了。 明《万历府志》称惠民巷为“今塞”,也就是往西不能走通。这话要从南宋说起,《梦粱录》写得比较清楚:“青湖河:西自府治前净因桥,……由楼店务桥至运司桥转东,……与三桥水相合,南至……普济桥水相合”。“净因桥”,原址在西河坊街的旧仁和署口,南宋的临安府衙门就在桥北;楼店务,旅馆业管理处,原址在西河坊街的劳动路口;运司,原址在劳动路的三桥址直街口。“青湖河”的这一条水流,就这么沿如今的西河坊街东流,转北,往东,再向南,流向现在的惠民路西口,拐东。《万历府志》称“今塞”,也就是河道淤塞,洼地一片。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杭城坊巷、河流的走势,大致没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