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浙江国际协同创新峰会现场
杭州网讯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脚步日益临近,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渐渐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你有见过球形的机器人吗?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今年研发出的这款球形机器人,不仅能适应水陆两栖,还可通过脑电波来进行控制。
9月6日,“未来产业·智能科技”2018浙江国际协同创新峰会在下沙科技城举行,峰会聚焦智慧能源、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邀请了多名信息、能源、技术、工程、投资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出席,旨在共同研讨协同创新和产业未来。
本届峰会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彬表示,最初成立这个研究院的初衷是凝聚国际力量,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一个未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我们曾去过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学习交流,但要实现技术顺利转换,并落地杭州是目前的一大挑战。”吴院长说。
2017年6月,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正式落户下沙科技城,该研究院是经浙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和副主任谭建荣院士倡议,由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服务中心、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北大协同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民办非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结合了投资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以三合一的形式来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协同,希望打造出一个未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吴院长进一步说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见效较慢,但一旦见效,成果将会不断涌出。
一年多以来,研究院引进了柔性人工骨、球型机器人、风影AI肿瘤精准治疗、SGD治疗肿瘤、干细胞再生医疗等项目。作为“典型案例”之一的球形机器人目前已有企业购买样机,预计今年将大规模投入使用。
“这次研发的球形机器人在全球来看都是一个前沿的创新技术,其中球形机器人的专利来自瑞典,浙江北大协同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投资方,很典型地体现出‘院士专家团队+行业龙头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的有机组合,更有利于产品的推出及技术的应用。”北大协同创新投资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研发之初就打算应用于军民结合领域,如消防、军用等。因其充电一次能运行40至60公里,完全可以替代人力的日常巡逻,同时还可进行水下检测,未来应用的领域将不断拓展。
近年来,下沙科技城以大创小镇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区内14所高校、25余万师生以及硅谷创新中心、海外基金、海外人才驿站等特色资源优势,加速汇聚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要素,着力构建全链条创业创新生态,进一步推动双创区域示范基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