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刚过去的体检季里,不少人拿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后,被“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等字眼吓得不轻。
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10%-23.6%,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5%。也就是说,100个慢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有不到3-5人会发生不好的变化。不过,即使“中招”比例并不高,但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找到控制甚至逆转“肠化”的办法,将危险降低到最低。
爱吃酸菜鱼的她胃粘膜“肠化”了
前天,绍兴人孙女士幸喜地拿到复诊病理报告: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消失了,变成慢性胃炎。一直求医无门,承受心理压力的她长出一口气。“中医起效慢,有这样的效果算相当不错,但还要再巩固一下。”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肿瘤科专家陈卫建教授嘱咐她。
孙女士今年46岁,在得病前,特别喜欢吃辛辣的食物,最爱就是酸菜鱼。最近几年,她频发打嗝、嗳气,还有时常饱涨不适。去年12月,在体检中,她被查出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化。孙女士四处求医,均不见太大效果。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找到了中医肿瘤科专家陈卫建。“萎缩与肠化并不等于胃癌,正常细胞成为癌细胞更是有漫长的一段距离。”陈教授首先缓解其焦虑的心情,并表示,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萎缩与肠化可以逆转。在中医调理期间,孙女士果断忌口辛辣在吃上节制了不少,油腻辛辣的少吃了,生冷的也不吃了。
何为“浊毒”中医如何“化解”
一个消化道病,为什么要找中医肿瘤科医生看?陈教授解释,他这里有不少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原理是和“肠化”调理一样的恶,一脉相承。他所说的原理,就是中医“浊毒理论”。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而早年间,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就提出中医脾胃病与浊毒密切相关,并将化浊解毒法应用于脾胃病的治疗,称为“浊毒理论”。
浊毒之邪多侵及内脏,尤易犯脾胃,且常入内毒害其他脏腑,导致疾病迅速恶化。故《朱氏集验方》曰:已毒即归于脏。陈卫建教授解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吃的食物、药物,如果食物变质,或者药不对症,就可能造成对人体的伤害。这些在别人眼中的药和食,就是你的“毒”。人体中有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其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引发疾病,就是“浊”。因此,“浊毒”既是治病因,也是病理的产物。
古有言,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则成浊。事实上,“浊毒理论”正是既病防变,防患以未然的“治未病”理念的体现。“浊毒”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机能下降的时候,物质在内部发生变化所致。
中医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化浊的治疗方法。那么,很多人会问,这些“水湿”、“痰浊”经过利湿解毒活血后到底去了哪里?陈卫建教授说,“浊毒”一部分随着人体两液(汗液、尿液)排出,还有一些则在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参与下,这些物质就变成了人体内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转化为清洁,再次参与到人体代谢之中。
他推荐,有患有三高的中老年人,或是面色粗黄,皮肤油腻,容易出疹的轻度浊毒患者,可以用香兰茶,即藿香、佩兰各3克泡茶代饮,去除中焦湿气,振奋脾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