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滴滴滴,一组组病患的心房心室波动图在电脑屏幕上滚动……”,8月2日一早7点20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黄抒伟教授,已经准时坐在医院住院部15楼心内科CCU冠心病监护病房的中央控制台前,正认真回顾着昨天病房所有患者的心跳记录,这个“固定动作”,是他每天开始工作做的第一件事情。
“11床97岁的郑女士,如监控显示,昨夜心脏的跳动情况不乐观,心律失常持续加重,今天必须和家属说明手术必要性,需尽早植入起搏器以避免意外。”
“43床57岁的魏女士,心脏扩张厉害,低心脏排量,昨晚监测情况维持原状,定于今天上午9点手术。”
在CCU中央控制台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病房病人前一晚的心室心房波动图形,波峰波谷看似“有规律”的从他眼前滑过,而这图形背后,每个患者的病情,黄抒伟教授已经了然于心……
及时有效和病患沟通是治愈疾病的前提
特鲁多医生阐述行医之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黄抒伟教授则说,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做一台成功的手术会有成就感;而能快速说服对危重心脏疾病不理解的患者和家属接受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保住性命,则是成就感的另一种体现。
8点30左右,黄抒伟教授开始当天的危重疑难病人查房,行至11病床的途中,他已经在思考,要怎么说服这位因心律失常持续加重,而面临巨大生命危险的患者及其家属。
“你母亲现在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电线老化了一样,几乎快全部断掉了,你要是再拖,等全部断掉,就太危险了!”黄抒伟教授不厌其烦的和病人女儿解释,你看老太太原来多好,90多岁了,还能自己买菜做饭,只要你们相信我,尽早植入心脏起博器,术后,老太太还是很有希望恢复到原来的身体状态。
刚和病人大女儿讨论一会,病人的大儿子和另外一个女儿也已经赶到医院,二位家属再一次找到他,黄抒伟教授又耐心地和他们说明了情况,老太太的手术已经迫在眉睫。最后,三位家属一致同意手术治疗,这时,黄抒伟教授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和时间赛跑!心内科医生就是要和死神拼速度
心内科的医生们,说话语速很快,走路也很快。“我们吃饭的速度也很快,这好像是我们心内科医生已经养成的一个职业习惯。”黄抒伟教授说。
心内科主任王审告诉记者,有一天傍晚,黄抒伟教授从外地检查回到杭州,刚下飞机就接到电话,急诊已经送来一名重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他一路飞奔赶到医院,放下行李换了铅衣就直接上了手术台。
“心内的疾病,一旦突发,刻不容缓。” 王审主任说,心内科的医生都是365天,24小时待命的。
前段时间,世界杯火热上演。81岁的林大爷是个高龄铁杆球迷,球赛踢的激烈,老爷子的心脏也跟着跌宕起伏…… 没料到,观战快到清晨时,老爷突发胸痛伴昏厥了,苏醒后意识也有些问题。送到医院胸痛中心时,血压最高值只有50多,这是典型的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
“我家住文一路,接到电话,我10分钟就赶到医院。”王审主任说,我们科室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治速度已经是国际标准。也就是从病人发病,家属拨打120,再送至医院上手术台,总共不会超过90分钟,而这位林大爷也好在治疗及时,他的心脏保住了。
黄抒伟教授说,心脏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发动机出了问题,往往都是最致命的,而心内科的医生就是要用速度来和死神“抢”病人。
医学无止境!技术创新目的就是更好服务患者
现如今,在黄抒伟教授的带领下,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已获得浙江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两个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危重心血管病防治学”和“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学”。同时还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心脏病分会”主委单位,“浙江省一流学科(临床医学)”建设单位,全国“心衰中心”的建设单位。目前,心内科有床位48张,冠心病监护病房8张,团队有专科医生15名,其中高级职称医师7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中医大二院从2017年9月开始开展经桡动脉远端(在手背的鼻烟窝附近)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至今已顺利完成200余例。
“我们率先开展的这项技术,目前完成的例数在大陆地区可能是最多的,至今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也更愿意接受,现已成为我们的常规项目。”黄抒伟副院长说:"虽然这项技术开始实施时对操作医生的要求更高,但对病人和医生都有很大的益处,经过努力我们的治疗团队现在已经运用的非常娴熟了。”
以往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都会采用离心脏最近的大动脉,如桡动脉、股动脉。术后患者需要使用特殊定制的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4-6小时。对患者而言,鼻咽窝处桡动脉是桡动脉的最远端,出血和术后闭塞风险明显降低,在减少术后压迫止血时间的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病人往往感觉良好。对医生而言,能明显降低手术医生的X照射量,缓解腰部、腿部等部位压力,保障手术医生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效率。
黄抒伟教授从医28年,曾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当问到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的回答言简意赅也简洁有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患者的心脏健康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