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七七事变”纪念日,但总觉得我们一直在记忆仇恨,却没有记住历史。感谢花猫老师,他用严谨而富情感的笔触,让我们了解了七十多年前发生在萧山坎山、衙前那悲壮的一幕。如果人死后确有灵魂,那来自广西的“第八支队”在萧然山野留下的亡魂或许能得到一丝安慰……
明《倭寇图卷》(部分) 很多年以前,萧山东部的王爬山是一列钟灵毓秀的小山脉,乃沙地最形胜之处,主峰高298米。《越绝书》:“勾践航三百石,长于此山下,负卒而渡故名”。王爬山古时临江濒海,曾是重要港口,春秋时期,越王在此筑防坞对抗吴军,山也叫航坞山。因山形像一座神龛,又名龛山,山西边的南沙第一名镇,得名龛山镇。
龛山历史上是抗击倭寇的海防要地,龛山中街至今仍有一个叫“营房口”的地方,据说曾经是戚继光的兵营。民国3年《萧山县志》:“吴越钱武肃王屯兵于此“。《浙江通志》记载,明洪武元年,龛山山脉北面的烟墩山(曾经是伸入钱塘江的一座小山),山上设一烽堠(瞭望台),遇敌情,燃烽烟为号。
明初倭寇猖獗,太祖皇帝派骠骑大将军常遇春总督浙江军队,龛山是一个八面威风的要塞。《萧山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六月(1556)总督胡宗宪,总兵汤克宽在龛山抗倭,取得过一战歼灭倭寇5百余的“龛山大捷”。那是龛山曾经有过的慷慨英勇!胡宗宪的军师徐渭,就是那个狷介狂放的才子徐文长,在龛山留诗《龛山凯歌五首》,后又作一首《丙辰八月十七日与肖甫侍师季长沙公阅龛山战》(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颂的就是“龛山大捷”。
因了地名中“龛”字有封建迷信之嫌,“龛”与“坎”谐音,龛山镇在“四清运动”时改名坎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