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奎巷入口:增设栓马柱石刻,打造入口景观 四牌楼转角:根据历史资料,还原民不能忘牌坊,凸显坊巷厚重的历史底蕴 四牌楼改善后:通过梳理架空管线,修缮、粉刷立面,增设仿古披檐,营造古色古香的历史街巷 坐在小店门口的板凳上,吃一碗味道鲜美的小馄饨,边上还有老奶奶抱着小孙子在不断逗乐……这是杭州最有味道的“老底子”——“御街•二十三坊”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经过上城区一年多的精心整治,“十一”之前这一街区将全部修缮完成,精彩亮相。如果你想在这个“十一”长假重温杭州“老底子”的市井风情,不妨去“御街•二十三坊”走走看看。 “御街•二十三坊”在中山南路西侧,整个街区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的范围,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四牌楼、白马庙、太庙巷等23条坊巷。这些坊巷大多得名于南宋时期,坊巷内的很多院落都是清、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街区内保留着乾隆皇帝上山御道、施公庙、普福庵等不少历史遗痕。 为保护这些街巷,从去年8月开始,我区启动了“御街•二十三坊”综合保护工程。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了四牌楼“民不能忘”牌坊,还增设了仿古披檐、古井边的洗衣台,还原了老杭州的生活气息。工程累计整治老墙门、屋顶、石库门上万平方米,增设休憩沿街走廊、休闲凳椅设施1500平方米,优化景观绿地小品3000平方米,完成石板路面铺装7000平方米……如今的 “御街•二十三坊”是集文化与历史的融合。 据了解,在“御街•二十三坊”一共有200多块界石,在修缮过程中,有时候会发现特定年代的界石,采用保留原址的做法对挖掘出来的界石用软毛进行清洗,让老百姓了解历史,了解当地的人文。像在十五奎巷31号口子上,就有一块玉兰。很多游客经过的时候就能通过这些原有的界石文化了解房子大概是几年建造的,这里曾经有些什么样的名人等等。 除了界石文化“二十三坊的牌坊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在十五奎巷南口向四牌楼方向走,就有修缮一新的“民不能忘”牌坊。这里原有为纪念祀伍员(伍子胥)、褚遂良(唐初大臣、书法家)、岳飞、于谦四位先贤而建的“忠节祠”,现在的“民不能忘”牌坊是根据文献资料还原的,上面记述着四位先贤的生平事迹。像这样的实名牌还有很多,而对于一些无名小巷,区背改办则是在小巷入口处用类似映月、冷泉等两字深化小巷文化内涵。 在二十三坊共有32口井,对于老杭州来说,一口井就好比一个故事。白马庙巷口有一井,叫做“紫阳泉”,原来叫瑞石泉,又名马泉、饮马泉。燕春里8号、9号之间的“姐妹井”,井底下是相通的,共享一脉清泉。两口水井的形制皆为水泥井圈,石板井台,砖质井壁,井深约8米,是典型的民国时期水井的构筑方法。对于老井区背改办采取修缮的做法,除了井底清淤,对水质也做了提升。让不同年代的水井都再次冒出清澈井水,供居民日常使用。游客们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底子”的生活。 “我们在白马巷入口等地还有老物件的展示,这些老物件都是一个个从石材市场搜集过来的,为的就是在开街给大家眼前一亮。”区背改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保护工程在保留历史建筑信息和碎片的同时,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粉墙黛瓦,青石小道,闹中取静……你不妨也来这里走走,或者选个下雨天,或许你还可以体会到戴望舒《雨巷》里的那种江南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