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杭州市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缓解警力不足的迫切需要,也是不断推动警务辅助人员队伍正规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警务辅助作用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俞雪坤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向记者介绍。
今年10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规定》;11月27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予以批准;12月9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2021年1月1日起,《规定》将正式施行。
作为浙江省内首个围绕公安辅警的地方法规,《规定》对公安辅警的定义、岗位职责、招聘条件、聘用程序、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及相关权利义务保障作了细化明确。
“在直面城市高速发展与警力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时,杭州公安积极探索建精建强‘第二警队’,即我们熟知的公安辅警队伍,立法管理只是为这支队伍提升战力的系统工程之一,我们正亲历见证着这支队伍的全新变革。”杭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黄希和告诉记者。
新规招录 新式制服 全新种属 新面貌焕发新活力
翻阅《规定》全文,最直观的印像是处处透着“新”意,从人员招录到制服装备,从种属划分到职责划定,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以往模糊的概念领域做出了清晰定义。
“新辅警制式警服与旧款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警号、肩章、胸标、臂章等部位。”杭州市公安局干部处民警冯勇翔告诉记者。
记者通过现场比对新旧两套辅警制服,发现最明显的变化是胸前的警号,旧式制服警号采用“FJ+6位数字”形式,而新式制服则变更为6位纯数字组合。另一处显著变化是肩章部位,由原来的蓝底白边变为了蓝底金边,更醒目且易与民警制服作辨识。
“此前公安辅警队伍因人员归口和历史沿革等多方面原因,种类、称谓、制服、编制可谓‘琳琅满目’,不但不便于管理,也对公众沟通造成了障碍。”冯勇翔告诉记者,通过本次立法,明确将公安辅警分为勤务辅警和文职辅警两大类,对此前概念模糊的治安联防、平安志愿者、护村队、护校队等群防群治力量作了明确界限划分。
记者注意到,除了种类划定,《规定》第五、六、七条还分别就勤务辅警、文职辅警给出了共十一项明确的工作职责,也对五大类辅警人员不得参与的警务工作作了明确,确保了辅警用警的法治化、规范化。
《规定》另一引人注目的内容,就是对辅警招录主体、程序、要求等作了规范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遵守宪法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备履职的身心条件和工作能力,这是新辅警招录的‘六必须’条件,也是底线。”杭州市公安局干部处副处长董志山告诉记者,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要如愿加入警队,还必须经历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能测试、体检、考察等考验。
2019年杭州公安机关对外公开招聘报名人数达到5224人,录取1165人,通过率22.30%;内部辅警优化考试共8373人报名参加,录取4810人,通过率57.45%。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招聘工作开展较迟,全年报名5692人,录用2720人。通过外部招录和内部优化,新身份的辅警队伍大专以上学历达10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应聘者逐步递增,队伍呈现年轻化,结构更趋合理。
“我研究生毕业就报考了下城公安,去年更是通过了内部优化提升考试,现在身边高学历的同事越来越多,这份工作既有压力,也挺充实,给了我满满的幸福感。”下城分局指挥中心辅警余馨怡告诉记者。
职业空间、层级管理、严格训战,严管理激发强战力
据了解,为提升辅警队伍的整体素质,杭州公安自入口环节开始,严把招录关,通过公开招考和内部提升相结合模式,实现了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强化提升的同频共振,将全市公安辅警队伍从“旧模式”切换至“新状态”。
“招优纳贤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优化管理激发辅警职业热情,营造风清气正工作环境,形成比学赶帮良好氛围。”冯勇翔告诉记者,为做好辅警的层级管理,杭州公安于近年陆续出台了《杭州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杭州市公安局警务辅助人员层级化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规范,构建起涵盖考核、管理、训练、奖惩、借调、晋升、退出的立体化管理体系,最大程度激发了辅警干事热情。
记者查阅了相关管理办法,发现杭州公安对辅警实行岗位层级和职务等级两类序列管理,岗位层级分为七级,职务等级分为队长、副队长两个等级,通过层级制赋予辅警升职及管理权限,催生了良性内生动力。
“要让辅警队伍在实战中发挥最强战力,良好的基础素质、规范的日常管理是先决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科学严谨的职业训练。”杭州市人民警察学校训练部副主任徐令妍告诉记者。
今年4月,杭州公安开启了7700人规模、为期3个月的首期辅警大练兵活动,70门共计249课时的教学课程中,基础警务技能占38%,特殊岗位技能占16.5%,通过3次集中训练、2次岗位实训交替进行的方式,实现了教学和实战无缝衔接,得到了受训辅警的普遍好评。
“我于今年7月考入的警队,成为了市局指挥中心的一名辅警,经历了3个月的严格训练,我不但顺利结业,更因成绩优异被选聘为兼职辅警教官,负责管理指导后续参训的学员,真的挺自豪的。”杭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辅警杨轲琪告诉记者。
立法保护、身份认同、履职保障,归属感成就幸福感
2017年以来,全市辅警队伍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8878起、治安案件14874起,协助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6220名,为城市平安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但由于身份认同、职业发展、保障机制的相对欠缺,造成了辅警队伍的稳定性较低,而归属感缺失是核心根源。
据了解,因辅警的劳动合同均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辅警是不是警”、“说不定公安局哪天就不要我了”的担忧在辅警群体中普遍存在。
“我们这次立法就是找准问题关键,通过立法途径,让法律赋予辅警群体明确身份、明确职责、明确保障。”董志山说。
通过翻阅《规定》,记者发现第三条第一款即明确了辅警“辅警为公安机关警务活动和日常运转提供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人员。”此外,第二十四条规定,“妨碍警务辅助人员依法履职或者对警务辅助人员实施不法侵害的,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警务辅助人员协助人民警察依法履职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其所在的公安机关承担。”用法律条文形式,赋予了辅警合法身份地位,对其依法履职给予了法律保护,很好地解决了辅警群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问题。
除《规定》外,杭州部分县(市、区)公安机关也相继推出了个性化激励保障辅警措施。如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为留住辅警中的特殊技能人才和业务骨干,就探索实行了“年薪制”管理,突破了辅警薪资瓶颈。杭州市公安局拱墅区分局针对年轻困难辅警,推出集体公寓,为其安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除通过工会、党团组织对生活困难的辅警家庭开展救济关爱外,杭州市公安局还对因工负伤辅警需紧急救治的辅警,开通了医疗“绿色通道”,全力予以救治。对在公安机关工作2年以上,患重大疾病的辅警或其配偶、子女给予一次性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