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众合科技自研历程——“彼之所能往者,我亦可往!”
发布时间:2020-07-28 17:47:40 Tue  来源:杭州网

2020,中国进入新基建大规模建设元年,随着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磅礴兴起,自主研发能力、核心技术能力日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

众合科技在这一巨大的历史机遇中,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十多年的披荆斩棘、阔步前行,镌刻下“自研”这道命题最生动的答卷。

从2006年的沈阳地铁一号线的初试锋芒,到成都、西安的奋斗过往;从非洲大地亚吉铁路“浙江大脑”首战告捷,到阿布贾城轨的系统出海;从重庆四号线的一举成功,到杭州、宁波的无限展望……在一列又一列飞驰而过的列车背后,一家企业的命运和中国城市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连。

“彼之所能往者,我亦可往”,十多年来,众合科技的自研系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给城市深处庞大的轨交网装上了中国心,此后,这套系统还被带往海外,让中国智造真正走出国门。

众合科技,牢记使命、不断迭代,完成国家发改委交付的“积极推进和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国产化工作”任务。

谢胜茂: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锻炼人”

这是副总裁谢胜茂进入众合的第十二个年头。

他打趣说,他在外企时,竞标时常被打败,最初来众合的想法,就是想看看这家企业在竞标中总能脱颖而出的原因。

2008年,谢胜茂进入众合科技。这个时期,正是众合科技在市场上初露锋芒的时候。

回忆起当年的“战绩”,谢胜茂笑说:“08、09年的时候,在市场上,我们几乎是所向披靡的。”

但拿下项目之后,项目执行却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当时,众合负责应用设计、系统集成和安装调试,CBTC系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合作企业的手中,在执行过程中,交付进度经常受到外方的制约。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在谢胜茂眼中,杭州这座城市对于众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研发过程中公司需要大量的系统、软件、硬件人才,“公司在用人的时候有很开放的心态,只要说你肯干,机会都很多,成长也会很快。”

众合科技从2008年投入系统的自主研发,2012年,6个核心产品同时获得英国劳氏铁路的安全认证。在2015年,公司自主研发的BiTRACON型CBTC信号系统,全面通过德国TUV莱茵的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系统的各项功能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和要求,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

至此,众合科技真正掌握了整个系统的自主知识产权。

谈及众合科技给予自己的改变,谢胜茂表示,比起刚来时的“不知天高地厚”,如今经历过公司发展历程的高低起伏,见证了公司的成长,众合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边劲飞:

“当初认为3-5年出成果,没想到用了十年”

从中铁电化局集团到网新轨道,在边劲飞的记忆里,众合的自研之路,走得并不是那样一帆风顺。

边劲飞说,大约在2007年到2008年之间,外方进行技术合作的模式渐渐遇到瓶颈——后者垄断技术,服务价格昂贵。众合科技最初消化吸收外方技术的设想,需要配合自身更高的开发力度。也就是从那时起,众合科技坚定了自研的决心。

而除了最初的决心,还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才有机会迎来回报。“人力成本比较贵,研发和安全的投入也很大,我们做研发的过程,其实是比较曲折的。”边劲飞感慨道。

“当时公司把系统的研发想简单了,以为很快就能做出来。”没想到,这条布满挑战的道路一走就是八年。作为轨道交通核心安全系统,并不是投入资金与力量就能很快做出来的,无穷尽的测试与安全分析,需要的更多是坚持。

2007年开始调研,2008年公司正式全面投入开始研发自主信号系统,直至2016年,全部采用中国标准,750公里的亚吉铁路率先通车投入运营。可以想见,这其间详尽的安全分析,严谨的安全评估和大量的测试,同事们耗费了多少心血,而企业又投入了多么庞大的资源。

“我们研发的第一代产品,其实工程结合度并不高。”但边劲飞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过去,研发人员不懂真正的需求,而工程人员又很难系统地讲清楚,有了第一代产品积累的经验,工程和研发逐渐打通,研发到第二代的时候,产品已经相对成熟。

边劲飞介绍,在杭州地铁,1、2号线都使用了外方技术,而4号线项目,则是自研技术在地铁投入使用的一次关键转折。“在杭州4号线,我们通过大量夜间测试,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论证,最终方案成熟,用自研系统无缝替换外方系统,在线路上载客运营了两个月。”

自那之后,重庆4号线、杭州地铁5、6、7、11号线等线路,都用上了自研系统,众合人数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近年来,众合科技带着它的自研系统走向海外。“一个项目是亚吉铁路,另一个项目是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城轨。”对于边劲飞和他的同伴来说,这又是一段充满风景的征程。

和飞驰的列车不同,一家企业没有既定道路可走,唯有不断摸索,才能突破瓶颈,长足发展。

许平川:

“用最贴心的服务,做系统的项目交付”

“我来公司很早,2006年,工号是前面三十几号的。”

谈及见证众合从起步到腾飞,信号事业部总经理许平川笑说,“我的体会比较深,从过去有劲使不出的憋屈,到现在能够顺畅的和用户协商交流,心情舒畅多了。”

作为负责项目交付的“元老级”人物,许平川的这一种“舒畅”,得益于已经牢牢掌握在众合人手中的自研技术。“前期每一个员工心里都想着,一定要努力把项目做好,让用户满意。但在交付过程中由于经常受到技术合作方的种种制约,在沟通上又存在许多障碍,因此为了达到期望值,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整个团队都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随着自研信号系统投入使用,许平川说感到整个交付团队对项目的控制能力“渐入佳境”,研发团队以及设计团队跟我们交付团队之间的配合更加顺畅,用户对我们的感受也逐步由挑剔转变为信任和赞许。

在高质量的自研系统的支撑下,需要由交付来体现产品的优势,那么许平川的团队,是如何做到让用户满意和认可的?

“在交付过程中,帮助客户解决一些实际困扰他们的问题。”许平川举了一个具体例子,“目前国内大环境下,建设工期都比较短,从交付角度来说,通过我们的合理组织,充分发挥我们掌握系统技术的优势,尽量缩短占用项目现场时间,其实就是帮用户解决了工期压力大的问题。”

与此同时,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口碑,许平川用手机打了一个比方:“什么样的界面,什么样的操作,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服务,能够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体验和习惯,这对用户是很重要的。”

从杭州4号线一期首通段自研信号系统投入运营使用开始,我们就定了一个“问题不过夜”的目标,这意味着在问题发生后,前端的项目交付团队和后台的设计、研发部门迅速互动,保持最高的响应速度,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在许平川眼里,系统供应商和用户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用户的建议能帮我们把系统做的更好,我们更好的系统能够帮用户更好的应用。在交付过程中,众合与用户经常组织专题会和形式多样的互动,从各方面征求使用者的经验和感受,提升我们系统的完美度,以相互促进我们交付能力和用户使用能力。

“我们做得周到细致,从使用角度最大程度做到对用户贴心,用户对我们,就会有一种信赖。”

何俊丽:

全局规划未来,智慧交通、环保和半导体并驾齐驱

作为地铁信号方面的领军企业,众合科技并没有将自主研发的目光停留于轨道交通。董事会秘书何俊丽介绍:“在目前的竞争过程当中,我们保留着众合科技自己的基因,逐步在做一些差异化路线。”

公司出身浙大,以科技为基因,无论是公司创始之初,还是在后续延伸至轨道交通领域,他们都选择了领域当中最难最需要实现国产化的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攻克,包括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半导体材料制造技术。

2018年和2019年,众合科技分别投资了工业物联网和红外芯片相关的两家公司。

这两项投资是非常具备前瞻性的。红外芯片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进行环境监测,在交通领域,可以用于辅助无人驾驶、智慧车站和安防等。

“它的技术本身,具备很高的独特性,在国内也鲜有企业涉足,跟众合的基因相符,与现有的产业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有关联性的。”

而众合科技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投资布局,是对于5G产业风口下,2B产业数字化的看好和加码。工业级的用户对于互联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众合科技以交通为垂直应用场景之一,将系统、数据传输、软件服务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再交付给工业级的用户。

时间的指针拨回十多年前,那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众合人,那些许许多多的谢胜茂、边劲飞、许平川、何俊丽们,他们可能不会去想象如今的众合已跃上的高度;正如今天更多的众合人,预期着前路的挑战,攥紧着奋进的拳头,在这条不断创新、开疆拓土的路上,他们用精进的探索精神和挥洒的汗水所换来的,一定会是更加壮美的风景。

作者:首席记者 徐文杰 记者 卢修远  编辑:徐文杰
众合科技在巨大的历史机遇中,牢牢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十多年的披荆斩棘、阔步前行,镌刻下“自研”这道命题最生动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