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六月的微风,吹动着杭州西湖边的柳条;也轻拂着千里之外大山中垂落的吊瓜藤蔓。在杭州市对口帮扶地区——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的北部,有一个小村落叫烧茶村。仅用了两年时间,村里的68户215位贫困人口骤降至9户18人。
2020年6月,杭州市委网信办联合市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局、黔东南州网信办,组织中央省市主流网络媒体、属地自媒体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杭州在行动”网络主题采访活动。
6月2日,记者跟随“助力脱贫攻坚 杭州在行动”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探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绿水青山”走向“金山银山”的?
实现土地流转
创新农作物种植品种
在烧茶村坝区,有2300亩的耕地。几十年来,坝区种植着传统农作物水稻和玉米,大部分成为当地人自给自足的口粮,难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烧茶村党支部书记杨秀贤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村里有一户人家,甚至连小孩子想吃一颗两块钱的糖都无法满足。
为了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附加值,2016年,村里决定将传统种植改种蓝莓与吊瓜产业。专业合作社也随着成立,烧茶坝区开始进行土地流转。
到2018年,丹寨县响应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委的相关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根据吊瓜藤蔓繁茂枯萎与板蓝根需遮荫晒阳的季节交错这一特性,村里决定在吊瓜藤下套种板蓝根。
“家门口”销售
保证扶贫产业收益
记者走进烧茶村,放眼望去,一亩亩土地上竖立着白色的水泥柱子。据介绍,这是这是吊瓜套种板蓝根“特有”的形式,吊瓜需要依靠水泥柱支撑并往下延伸,水泥柱下方则种植着板蓝根,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
吴庆贵是土生土长的烧茶村人,年轻时曾在浙江、广东打工。2017年,年过五旬的他决定回到家乡。后来,村主任陈通胜看中了他的管理经验,邀请他参与当地吊瓜板蓝根产业的基层管理员一职。
据了解,吴庆贵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一年有5000元的收益,加上管理员的工资,一年能够有三五万的收入。
“当时我回到家乡主要是为了要带孙子,现在年纪大了,觉得能在家乡就业也挺好的。”吴庆贵认为他回乡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看到了家乡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拿这条路来说,以前都是泥土路咧!”吴庆贵指了指他脚下所站在的柏油路说道。
为了保证产业收益,丹寨县政府引导浙丹公司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村里还选派专门人员学习技术,并下地指导。2018年,烧茶村种植的110亩吊瓜获得了15万元收益。
“吊瓜经加工取籽后就可以卖给丹寨的扶贫企业,都是订单保底价收购,可以说在家门口就实现了销售。”杨秀贤说。2019年4月,丹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发展趋向稳定
产业效益延伸至周边
此外,吊瓜套种板蓝根产业还辐射至周边村庄的村民。70岁的李道芝是隔壁甲脚村的贫困户,她主要负责吊瓜套种板蓝根的耕种,一个小时10块钱,一天基本上有90块的收入。
提及原来的生活,她用“一天要喝三斤水”来表现当时的贫穷,因为没有粮食,只能靠喝水来填饱肚子。“现在几乎天天都可以吃上肉,”李道芝满脸笑意地说道。
吊瓜套种板蓝根产业作为杭州滨江•黔东南丹寨东西部扶贫项目之一,在2019年和2020年,烧茶村先后投入270万元、300万元,每年各增种300亩。目前,烧茶村吊瓜套种板蓝根种植面积达710亩。
“当年种植,当年采收,吊瓜平均每亩每年纯利润为2500元,板蓝根为2000元。科学套种后,每亩年平均利润可达4500余元。”杨秀贤介绍道。
2019年,吊瓜套种板蓝根产值达120万元。“预计今年纯利润可达180万元。”杨秀贤满怀期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