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王老师,学校发的5000元钱已经收到了,太及时了,谢谢!妈妈之前所有的检测都已是阴性,现在还在隔离观察中,我已经解除隔离了,请老师放心,我会每天向您报告情况的。”
这是浙江财经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小张,她的父亲因病不幸离世,前些天母亲又确诊感染被隔离治疗,她自己也隔离观察,政府虽减免了大部分的治疗费用,但接连遭受冲击的家庭还是再次陷入了困境。
“疫情发生后,根据学校要求,学院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摸,了解到小张的困难后,第一时间启用了意外事故补助程序,经本人申请,学院、学校审核后5000元补助金准确、及时送到了她的手上,这也得益于学校的资助二级管理,让助困工作更加及时精准。”浙江财经大学助困辅导员王龙辉说到。
如何科学地界定贫困标准、划分帮扶群体始终是个难题。浙江财经大学采用了学生资助的二级管理。此次疫情爆发初期,学校、学院采取“两驾马车”同步齐驱的策略,学校迅速组建资助统筹小组,建立“学校——学院——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四级纵向联络体系。
学院层面做好重点帮扶,各学院第一批25名学生共计27600元的补助已到位,个人最高获5000元。在此基础上,针对即将开始的线上教学,为了缓解困难学生的网络资费高额等压力,学生处会同计财处开通疫情期间困难学生资助的绿色通道,为全体困难学生发放补助金,分设为特别困难学生500元/人,一般困难学生200元/人,总计52.1万元。
走心终可得“双赢”
小李是偏远地区来杭求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向胆小,贫困、学困和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她成为了疫情期间辅导员任灵洁一直牵挂的人,关注小李的朋友圈、每天微信聊天,组建微信群,及时掌握学生日常的身体和家庭情况就成了她假期的“必修课”。
贫困只是助学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倘若叠加了学困甚至是心理问题,对学生而言是“雪上加霜”,对学校而言会“焦头烂额”。如何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助困工作平稳有序,是大家一直努力的“双赢”目标。
助困更要助心,自1月31日起,浙财大心理咨询中心开通了在线心理辅导和电话热线,持续提供心理科普知识,为学生提供疏导心理恐慌、缓解焦虑的方法。为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切实解决学生在家生活、学习困难。同时推出“携手战‘疫’情,我们在一起”网络直播活动,邀请辅导员们做客直播间,分享假期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就同学们关心的一些资助政策进行线上答复。同时加强网络化就业指导帮扶,提供全方位招聘公告发布、就业信息采集、就业指导帮扶等各项工作。
助学也能促德育
“老师帮助我们办理补助金也要出家门,疫情期间这样风险很大,我觉得我家这次受疫情影响不大,我就不再申请补助了。”身处疫情重灾区河南信阳的浙财大学生小黄,回应助困辅导员李永涛的来电时显得特别“成熟”。补助金最后在辅导员的坚持下还是发放了,但萦绕在教育者心中的,却增添了一份见证学生成长的温暖和喜悦。
类似于小黄这种“婉言谢绝”情况的出现,与浙财大“12345”全方位资助育人模式中的“感恩文化”培养一脉相承。学校从2007年起,连续11年开展感恩文化建设,资助诚信主题教育等活动,培育受助学生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一元钱”基金,每月举办一元感恩主题举行“助学·感恩”活动,创办面向困难学生的自强协会等,以学生为主体,以价值观培育为核心,以感恩教育为载体,弘扬感恩文化,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和公益活动,推动他人帮助和自我成长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