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奖励大会上,浙江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其中,
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技术及其应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超分辨光学微纳显微成像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功率型高频宽温低功耗软磁铁氧体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随后,浙江大学对其中部分获奖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攻坚克难 实现猪饲料“无抗”
项目名称: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汪以真,冯杰,江青艳,杨彩梅,胡彩虹,邓近平,李浙烽,刘雪连,杜华华,路则庆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惠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物饲料和畜产品生产国,饲料生产量居世界第一,猪肉生产量占全球48%。当前,我国猪饲用抗生素使用量已占畜禽饲用抗生素的70%,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饲用抗生素成为阻碍优质、安全、生态的动物饲料和畜产品生产,阻拦我国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迈进的主要瓶颈。
2019年7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2020年我国饲料中将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如何实现猪饲料无抗?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汪以真带领团队近20年科研攻关,针对生猪养殖饲用抗生素引起的细菌耐药、抗生素残留、肉品质下降及土壤水体污染等问题,聚焦猪的免疫调节、微生态平衡、肠粘膜修复三大难点,创建了猪先天免疫因子-内源抗菌肽高效表达的营养调控技术、肠粘膜保护因子的控释增效技术、肠道微生物平衡技术,创制了丁酸梭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约氏乳杆菌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形成了猪健康养殖的饲用抗生素替代的营养技术体系,减少猪饲用抗生素70%以上,生长肥育猪全程不添加饲用抗生素。
技术难关过了,接下来的就是全面的推广。如今,一套易操作、效果好、成本低、系统性强的技术产品,已经在全国近30个省市的300余家大中型饲料和生猪养殖企业应用推广。
汪以真团队项目成果避免了近万吨抗生素向环境排放。
“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生猪绿色养殖,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就应该在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上有所贡献。”汪以真说。
揭开“白内障”的霾
项目名称:白内障精准防治关键技术及策略的创新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姚克,申屠形超,闫永彬,徐雯,汤霞靖,朱亚楠,俞一波,王玮,傅秋黎,陈祥军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清华大学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我国白内障患者高达1.12亿,部分患者会发展为硬核和乳白障等致盲率极高的复杂性白内障。2008年,我国急需手术的白内障患者有近2000万,但当年全国手术量仅为88.7万。两者相除意味接受到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只占4.4%!
针对白内障发病机制不明、复杂白内障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及国内外精准白内障防治水平差距悬殊三大难题,姚克教授团队历经11年的攻关取得重大成果,实现了我国白内障防治水平全面提高。
团队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全面系统揭示白内障重要发病机制,找到了白内障药物防治突破口。首创体外人类克隆晶状体,成功合成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物新分子实体;创新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技术,实现我国在世界白内障手术技术发展上的“领跑”地位;研发手术设备耗材,创新白内障精准防治中国模式,取得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姚克团队积极进行医疗下沉,把技术带到基层。通过建立眼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县市级基层示范性致盲眼病防治基地,培养白内障手术医生2320人。与韩红爱心基金会合作,先后赴西藏、新疆、内蒙、甘肃等 8 个偏远欠发达地区施行精准白内障手术7355例,指导建立 9 所复明中心。浙二眼科汽车医院近10年于我省龙泉、遂昌等 11 个贫困县开展精准白内障手术2715例,获得2010年“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事例及2018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
脓毒症救治的“中国方案”
项目名称: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主要完成人:方向明,舒强,邓小明,于泳浩,王国林,李金宝,徐志南,薄禄龙,林茹,程宝莉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每年夺去600万人的生命、死亡率高达20-40%……脓毒症是多年来横亘在世界医学领域面前的一大难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方向明教授团队经过近20年的研究,探索脓毒症发病机制,创立了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目前已让数万患者受益。
无论是烧伤烫伤、外科手术,还是糖尿病、白血病,亦或是见怪不怪的手指破口、智齿发炎、吃坏肚子、感冒发烧,都可能引发脓毒症。
业界普遍认为病原菌感染通过Toll样受体促发炎症反应失衡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但据此研发药物的工作却长年没有进展。方向明团队另辟蹊径,探寻不同于以往的机理——非Toll样受体通路。
在坚持了十多年后,他们终于发现了“内源性危险分子”,并且研究得出它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所在。AJRCCM栏目主编、哈佛大学David J Gregory教授给出高度评价:“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认识,全新揭示了围术期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为预警和诊断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
团队还设计出一套多模式预警模型,只要把病人的相关数据录入系统,就能分析出病人得脓毒症的风险有多大,危险程度有多严重。这套多模式预警模型对于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掌握用药尺度等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建立预警模型还只是其中一步,他们紧接着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等围术期脓毒症致人死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各个击破,创立4个围术期救治关键技术。
据方向明团队介绍,目前项目技术已经在45家三甲医院中得到应用,惠及10523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