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从西子湖畔到钱塘江畔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三年迎客逾百万
发布时间:2019-12-04 18:00:00 Wed  来源:杭州网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也是“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馆三周年的日子。三年来,100.3万名观众追寻着宪法踪迹而来,在陈列馆的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场景中,重温着那段红色峥嵘岁月。

特殊的日子,记者再度走进这块将宪法足迹镌刻得淋漓尽致的宝地,感悟宪法的温度和力量。

在泛黄的“西湖稿”前重温峥嵘岁月

游客:曾经总觉得宪法离我们很远,现在能真正感受到它就在身边

(陈列馆供图)

“欢迎您来到‘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参观。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起草地。因为五四宪法,杭州在中国宪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这枚中国宪法史上的西湖印记在参观者眼中逐渐清晰起来。

从京杭两地共同完成西湖稿,到全国各界一亿五千万人参加宪法草案大讨论,再到五四宪法全票通过,陈列馆中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展图,都将宪法的孕育过程和那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还原得淋漓尽致。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包括北山街和栖霞岭两个馆区,北山街馆区主要讲述五四宪法从起草、讨论、通过到实施的全过程,栖霞岭馆区以现行宪法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设有《宪法就在我们身边》主题展览,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画卷在这里徐徐展现。

在那些泛黄的图文档案前,一批又一批的观众驻足、细看、议论,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岁月记忆被重新唤醒,鲜活如新。

(陈列馆供图)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本泛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这是1954年八千余人参与宪法草案初稿讨论时使用的原件,史称“西湖稿”。65年前,毛泽东率领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度过了77个日夜,起草了“西湖稿”,为宪法草案的修改完善和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每天,无数游客慕名而来,陈列馆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红色教育基地。淳安千岛湖望湖社区68岁的方辩志在参观时说:“陈列馆地方虽小,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总体感觉是看得懂、听得进、记得牢。我们的宪法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来这里之前,我一直觉得宪法离我很远。今天,我真正感受到宪法就在身边。”

今年6月被命名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把宪法真正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不仅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开展宪法宣誓的重要场所,还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假日小队、兴趣小组、班级活动、社会实践,陈列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10多名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前来进行红色寻访暑期社会实践,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感言:“宪法起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参观中领略到了先辈们付出的艰辛。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要弘扬宪法精神,做共和国宪法的坚定维护者。”

今年6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还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命名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希望能在青少年中普及宪法知识、弘扬宪法精神,让尊重宪法、尊崇法律的法治信仰根植于青少年心灵深处。

(陈列馆供图)

8月,“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青少年宪法教育主题展在钱塘江畔的青少年发展中心开展。作为杭州青少年普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主题展重点展示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主要馆藏内容,100余件组珍贵的实物和图片资料通过场景和模型展示、宪法时空隧道、宪法朗读亭、宪法宣誓体验、宪法课堂、VR和环幕电影等多种手段进行展出,旨在帮助加深青少年对宪法的理解,让宪法的种子在每个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陈列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从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史料征集体系化、理论研究科学化、宣教活动品牌化、宪法宣传国际化、宪法宣传阵地化、展陈方式智慧化、巡回展览常态化、宣传方式融合化、旧址保护规范化等十个方面再下功夫,更好地发挥陈列馆在宪法宣传教育中的独特阵地作用,把宪法真正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上,让法治信仰蓬勃生长。

作者:记者 徐可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