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爱国”研讨会聚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2019-10-22 18:49:18 Tue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爱国”研讨会10月16日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召开。来自杭州市社科联、杭州市社科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十多位社科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言。

与会专家、领导围绕“爱国”这一主题,以“从‘追星’到‘出征’”、“当代大学生要以身许国、奋斗报国”、“流行语中的爱国主义表达”、“‘润物细无声’浸润式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为题,从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为切入点,对责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

青年大学生要理解什么是爱国

爱国是人们忠诚、热爱和奉献祖国的一种炙热情感、思想观念和知行合一,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从本源上说,爱国既是一种本分、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行动。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热动地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血脉之中,在当下,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趋向大众化、时代化,爱国心是最有价值的中国公民道德。

在研讨会上,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华波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这一新的角度探讨爱国主义精神,他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从整体上判断国家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帮助其他国家发展,从而赢得道义和主动权”。

他还提出,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者、参与者、推动者,中华民族决不只是追求自己的一己之私,更多的是考虑整个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以世界的眼光与担当去审视未来,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

“润物细无声”浸润式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依然面临诸多重大的挑战,显性教育的成果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等社会大环境的多方面不利因素侵蚀,难以实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爽说:“为适应‘0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尝试运用校园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认为,要从重视校园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利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和丰富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文化的体验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引领青年大学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怀、责任、担当外化为如火如荼的青春建功、以行报国,事关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

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周明宝提出了自己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他说:“当代大学生要涵养爱国之情;要立牢报国之志;要修炼兴国之才;要付诸效国之行。”

从“追星”到“出征”, 年轻一代流行语中的爱国主义表达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流行语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是时代的重要见证,是观察社会、人群、心态走向的窗口。

青少年往往是流行语的创造者,也是流行语的使用者。历年来众多的流行语也表达了青年群体的爱国热情。

大学生的群体中流行“饭圈”,就是粉丝圈,今年夏天,香港逐渐酝酿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反送中”示威活动,其极端行为在内地官方媒体及社交平台中激起愤慨。“饭圈女孩出征”,用年轻人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

“饭圈出征”用类似于粉丝追星行为的众多方式,如将中国形象拟人化称为“阿中哥哥”、用应援口号、表情包、发起话题等方式宣传爱国主义,制造出一场传播事件。该事件随后得到官方媒体的声援与支持,并且进一步波及至“饭圈”以外的普通网民,爱国俨然成为了一场大型追星行为。

“深圳市民”用600架无人机对香港进行了喊话:“我爱深圳、我爱香港、我爱中国。”网友们纷纷表示“深圳市民”热爱祖国。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微博对“深圳市民”也进行了点评:“高端的作品,往往只需要最普通的深圳市民”。

对于年轻一代的爱国表达,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胜红感慨道:“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爱国行为更理性、更自信,并且借助高科技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对此,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林洁表示,对于青年的文化获得感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尤其是当我们对他们的表达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需要一个不短的进化过程。我们应该有更包容的态度和更纵深的视野,去引导青年文化、亚文化更好地迸发出先锋性、创造性。

作者:见习记者 王潇雨  编辑:陈焕
“我们的价值观”主题词“爱国”研讨会于10月16日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召开。来自杭州市社科联、杭州市社科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十多位社科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