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寒露已至!你需要了解这些和“春捂秋冻”相关的医学常识
发布时间:2019-10-08 17:55:50 Tue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10月8日,寒露已至,伴随着瑟瑟凉意,一夜之间入了秋,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习俗,适当“秋冻”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但是,市红会中药房杜静主任中药师提醒,“秋冻”要根据自己体质和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冻”。

“秋冻”,要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加衣服,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或者昼夜温差超过10℃时,添加衣服就很有必要了。而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 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此外,“秋冻”不要只讲“冻”,还要“动”,适当在户外做一些耐寒锻炼,以不打喷嚏、不流鼻涕、不产生寒颤为底线。

“秋冻”四部位冻不得

脚部

“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肌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入秋后,应穿长裤和裤袜,但女生为漂亮还在穿短裤短裙,这样易痛经和腰痛、头痛。

头部

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入秋大风时,可戴帽子给头部“保暖”,洗头时用比平时热的水并在洗后吹干,经期不宜洗头。

肚脐

肚脐对外部刺激特敏感,小孩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痛腹泻,而女性下腹受凉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故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腹部或围上腹围,秋冬时女性最好不穿露脐装低腰裤。

肩膀

寒气常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不要穿露背装,最好还要围个披肩睡觉。

“秋冻”不是人人适宜

慢性肺病患者

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会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等。

“秋冻”防寒防燥吃什么?

医生推荐食谱/ 鲫鱼汤炖甲鱼

材料:甲鱼1只,鲫鱼3条,火腿片、香菇片、姜、蒜、盐、味精等适量。

做法:甲鱼洗净焯水后放入炖锅中,加入火腿片、香菇、姜蒜;鲫鱼洗净后,锅内加猪油,将鲫鱼过油煎,加水、姜葱,用大火煮至浓白;将鲫鱼汤倒入炖锅中,同甲鱼继续煎煮1小时,加入盐、味精调味。

作者:记者 杨威 通讯员 张弛  编辑:徐洁
市红会中药房杜静主任中药师提醒,“秋冻”要根据自己体质和实际情况,不要盲目“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