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浙江人在阿坝|产业扶贫“直通车”:义乌的原料,远赴汶川加工
发布时间:2019-09-21 09:09:47 Sat  来源:杭州网

金华的义乌市和阿坝州的汶川县,两地相距了2000余公里。一东一西、相距甚远的两座小城,却因为产业帮扶这条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别样的缘分,共同的努力,架设起一座产业发展的桥梁,让精准扶贫之花在汶川县灿烂绽放。

近年来,浙江省与阿坝州务实合作,大力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促进援建项目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浙江十分普遍的来料加工产业,结合产业培育方式,蜕变成汶川县提升造血功能、促进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金钥匙”。

产业:扶贫车间建在了家门口

紧随“浙江人在阿坝”网络媒体宣传活动的行程,杭州网记者来到了第一站——汶川县来料加工七盘沟总部(即扶贫车间)走访。

一阵秋雨一阵凉。9月19日一早,天下起了小雨,为这座西部小城更添了一丝凉意。岷江边上这个面积约1200平米方的扶贫车间,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仅有近10位工人正在忙碌。墙上张贴的“创新扶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的标语,似乎向来访的人们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输血”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增强当地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重中之重。汶川所需,义乌所能;精准扶贫,产业为先。自义乌与汶川结起帮扶“对子”后,如何尽己所能为汶川提升造血功能,实现精准扶贫,就成了义乌市政府的重要日程。

2018年,结合汶川实际,按照“党建+X”的帮扶模式,义乌创新性地提出了“来料加工+产业培育”的方式,并得到了汶川党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当年8月,义乌与汶川签署来料加工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未来10年内为汶川地区创造20亿的来料加工费收入,帮扶汶川从“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再向“来单加工”转型,全面承接和培育来料加工产业体系,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此诞生。

对于扶贫车间为什么工人如此少的疑问?负责人杨梅笑着说,“现在正值农户家里采摘销售李子的农忙时节,所以很多工人都回去干农活了。等过了这阵子,她们就又会回来这里做手工活了。”

她介绍,这个扶贫车间引入浙江无痕内裤来料加工为主业,“来料加工技术容易上手,也比较灵活,可全职可兼职,可按月结工资,也可按日结算。就个车间,已经帮助了300余贫困户就近就业,可以说,她们真的做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今年48岁的苏学芳是扶贫车间的一名打枣工人,每天走路10几分钟来这里上班。只见她脚踩着缝纫机,手飞快地转动着布料,“嗡……”几秒的功夫,一件成品就完工了。对于这份工作,她满是感激。“在这工作离家近,工作灵活自由,每个月平均能挣到2000多元的工资,还能顾上家里农活,很满意。” 

就业:聋哑人收获体面的工作 

在这个扶贫车间里,员工多数是当地的建卡贫困户和留守妇女老人。除此之外,车间里还有一群特殊的员工,他们都是聋哑人。在一台压侧边的机器前,记者看到,有位年轻小伙子正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时而拿起剪刀,细致地把布料上略长的线头剪干净。

杨梅告诉我,他叫徐钰斐,今年20岁,是一名聋哑人。去年从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和另外5位聋哑毕业生一起,在义乌的企业实地学习了一年的来料加工、生产流水线操作。 

“他做事情很用心的。在义乌学习的时候,工厂每个月给他保底3000元工资,还有师傅手把手教他们,老板和师傅都对他很满意。” 杨梅说,就在前段时间,大家还在扶贫车间为他一起过了个生日。事实上,这个扶贫车间里的聋哑人数量还挺多,“他们是聋哑人,干别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局限,但是来料加工就不一样了,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工作。” 

作为整个阿坝州唯一的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浙江省对口支援办给予的1200万元资金帮扶下,新建了六层教学综合楼项目,包含情景训练室、手工艺教室、音乐教室、律动教室、生活技能教室等相关功能房,为学生们学习一技之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在浙江省对口支援办的协调和指导下,这所特殊教育学校针对聋哑学生,把小商品加工融入课堂,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为毕业后到扶贫车间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副校长苏志友表示,一些陪读孩子的家长,在送孩子到学校后,还可以在学校的来料加工室做手工活补贴家用。

事实上,在义乌还没对口帮扶汶川之前,来料加工对汶川老百姓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尽管在浙江人看来,这是件极其普遍的事情。在扶贫车间的投产使用后,通过工人们的口口相传,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学习,汶川的来料加工产业彻底“火”了。老百姓的积极性更高涨,全民创业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村民:建设美丽乡村也有来料加工

距汶川县城十公里的雁门镇索桥村,平均海拔1600米,是前往萝卜寨景区的必经之路。这个羌族村庄,曾经一度污水乱排、电线杂乱、柴火乱堆乱放等,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00万元的专项帮扶下,这个具有浓厚羌族文化底蕴的村落,蜕变成“索桥开花”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产业造血,除挖掘羌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外,来料加工同样是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一块产业。在索桥村的村委会里,同样设立了一个来料加工的分车间,为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提供条件。

截至目前,汶川县共有来料加工车间32个,标准化、上规模的乡镇集中车间9个,分车间23个。其中:29个已投产使用,2个正在建设,1个正在进行人员组织培训。除漩口镇集中车间、水磨镇白果坪村分车间、高店村分车间和草坡码头村分车间为租用民房外,其余乡镇集中车间均为国资闲置房产。

记者了解到,汶川县对于来料加工有着自己的一番思量,将以扶贫车间示范引领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在汶川全面开花,以浙江庆春线业、义乌宝娟年画等文创企业为依托推动羌绣元素融入产品,持续推动来料加工本地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期待来料加工与羌绣文化碰撞后,擦出的精彩火花吧!

作者:​ 首席记者 林海燕(发自汶川)  编辑:郑海云
金华的义乌市和阿坝州的汶川县,两地相距了2000余公里。一东一西、相距甚远的两座小城,却因为产业帮扶这条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