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看大海”公益夏令营活动
7月12日14点45分,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划破天际,来自恩施州的85位学子乘上了杭州飞往恩施州的航班。自7月9日起,持续四天的浙金中心“走出大山看大海”公益夏令营活动正式落下帷幕。
恩施学子在科技馆里拼出了“恩施”的字样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恩施州扶贫办副主任喻朝晞提到,此次来杭游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老一辈的亲人多注重温饱,而在学习和人生道路的指引上或许存在缺失。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为他们的人生指引方向,激励他们为今后的生活而奋斗。
走出大山看大海,这趟“来杭之旅”他们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大海”吗?
“虽然平凡渺小,仍然要焕发光芒。”
“看到大海的壮阔,我感受到一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所以更应该珍惜时间,珍视生命。虽然平凡渺小,但还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能焕发光芒的人。”这是来自恩施州巴东县的马扬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看到大海后的感想。
马扬正聚精会神地在科技馆里的电脑前答题
15岁的马扬是一位热爱文学的女生,纳兰性德和冰心是她最爱的作家。“我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看一些课外书目,我也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喜欢用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
谈及这几日印象最深的经历,马扬提到了活动第一天的“麦家读书分享会”。“通过阅读他的书我学到了很多,而他的演讲也让我们懂得一些人生道理,对我今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马扬说,“这场经历给予我希望,让我更加明确自己以后要怎样奋斗,做一个怎样的人。”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马扬的家乡——巴东县,因位于巴蜀的东边而得名。“生活在大山的深处,会感觉有些闭塞。”但马扬发现,这几年巴东县正悄然变化。“我们那里新建了很多基地,学校的教学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马扬告诉记者,现在教室里的电子设备都在逐渐完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可以接触到社会的更多面,了解更多的国家前沿资讯。
“希望下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一起来游玩。”
“西湖很美,充满了诗情画意。远处的小山和行人在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有着如诗一般的朦胧美。” 这是来自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的小夏眼中的西湖。
7月12日下午,他们即将启程离开杭州,记者问14岁的小夏,“你会不会舍不得杭州啊?” 这个时常咧嘴大笑、模样黑瘦的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会啊,但是我希望下次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一起来游玩。”
小夏在杭州西湖附近拍照留念(图片由本人提供)
几年前,小夏因家庭贫困成为扶贫对象。她的家中共有四口人,一个姐姐;母亲53岁,在家务农;父亲57岁,在工地上工作。
“在杭州的这几天,我天天会跟父母打电话,跟他们说一说我的见闻,父母也觉得我能参加这次活动特别幸运,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小夏从小就过着只有父亲或只有母亲陪伴她的“单亲”生活。“因为他们要一个在家陪我,一个在外面挣钱。”然而,她并不觉得缺失了父母完整的爱,“爸爸妈妈在暑假期间还是可以同时在家的。只是,爸爸就算晚上回家了,第二天凌晨4、5点也就出去了。”
现在,小夏完全可以理解父母的这种生活方式。“小时候我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是当爸爸回来的时候,衣服上全都是泥,我给他洗衣服都觉得难洗,瞬间理解了他们的幸苦,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挣钱养家。”
如今,小夏的家庭也有了些许改观,“我妈妈有时会有新衣服穿了,还有最近家里也重新装修了,相信以后我们会越来越好的。”
“一些外部的原因并不能影响我们发挥自身的价值。”
一个身影穿梭在各种具有科技感的物品上,他有时伫立、身体无意识地前倾观察;有时拿出手机,拍下照片。这位带着眼镜的男孩叫余瑞璜,是今年恩施州的“中考状元”。
7月10日,游学活动带领恩施学子走进浙江省科技馆。“逛科技馆很有意思,我比较喜欢物理,尤其是跟量子力学有关的东西,很有趣。”余瑞璜自从看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后就爱上了物理这门学科。“我希望以后大学可以考上跟物理相关的专业,对这方面的研究再深入一些。”
余瑞璜在读书分享会上向作家麦家提问(图片由本人提供)
“我会记住这几天不平凡的日子,记住杭州人的热情。”余瑞璜同时也记住了杭州较恩施而言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启动仪式上,麦家老师从家长的角度,向我们诉说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令我记忆深刻。”
余瑞璜告诉记者,“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以书本为主,缺少了类似于来科技馆的实践活动,”他认为,这种实地的体验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如今,恩施的经济、教育、医疗条件正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我觉得即使生在恩施,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很优秀的人,一些外部的原因并不能影响我们发挥自身的价值。”余瑞璜说道。
来杭的恩施学子全体合影(曾伟 摄)
这些恩施学子像来自大山深处一条条流淌着的清澈溪流,有人第一次坐高铁和飞机;有人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泛舟西湖;第一次与著名作家面对面交流……这些经历将引领着他们,汇入属于自己的“那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