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大早,记者有幸探访石浦镇码头。
"/>石浦镇位于浙江沿海中部、象山半岛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
石浦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市建设试点镇。
记者查阅发现,八年前,石浦镇农渔业总产值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2.38%;农渔民人均收入9790元,比2008年增长8.2%。石浦镇渔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水产品年捕捞量一直保持在27万吨左右,约占宁波市的40%。石浦镇是华东地区的水产品交易中心,每至渔汛前来避风、锚泊、补给和处理渔货的省内外渔船在2000艘以上,渔货集散量达20万吨以上“中国水产城”。
近日一大早,记者有幸探访石浦镇码头。
从宾馆到码头正好一公里,这一路我脑海里的码头都是热火朝天的卸货场面。但到码头,心理不免有些失望。
沿着码头走了三公里,只看到五条卸货的渔船,海货也不多,基本都是小黄鱼。
“前些年这个点,码头渔船都靠岸了,密密麻麻一大片,大量的海货堆在码头,白花花的一片……”穿着花睡衣,带着大金链子的周福年说。
周福年是台州人,因为跑船原因,把家安在石浦,一家人都在石浦。“我现在没多少钱,钱都搭在船上了。”老周说。
老周家里有两条船,一条较大的,长45米,宽6米,另外一条较小,主要供客人近海海钓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一条中型的渔船,价值五百万来算,老周的身价近千万了。
“这些年打捞周期一年比一年长,‘僧多粥少’,很多渔船还都在海上辛苦作业中。”一位渔民说。
向老周打探这一次出海的收成。
“不好意思跟你说,就这一堆,你自己看。”
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大概有四十多箱,每箱毛重45公斤。
卸完了货,大家伙又开始倒网,数百条的渔网要倒一个多小时,中间一辆中型的货车又拉了一车崭新的渔网。
“有些渔网破掉,得补充。”老板说。
和老板一脸沮丧相比,几个年轻的渔工倒是开心多了。一边倒网一边戏耍玩笑。
一会儿功夫,一辆三轮车电动车运来了满满的食品和蔬菜,大米和食用油、调料品,还有一坛子未启封的黄酒。
“干活加油,消磨解闷全靠它啦!”一位小伙子喜滋滋地抱着酒坛钻进了船舱。
上次出海13天,收成少,这一次,老板补足供给,希望能走的稍微远点,有个好收成。
40多分钟后,一整车的补给全部倒完,周福年从花睡衣的几个兜子里掏出几大叠红钞票,嘴里唠叨着,把数了两遍的钞票递给了对方。对方刚要走时,周福年朝着对方大声喊着。
对方也不含糊,高嗓子叽里呱啦的吼着。
我以为两人吵架,一旁坏笑的年轻渔工解释说:“不是吵架,老板开玩笑说,他多给了供货商一张。”
事后,我才知道,石浦人的性格如此,自古海边风浪大,人们相互间说话的嗓门都得高好几度。否则,声音会被风吹走,对方听不清。
“靠山吃山,靠海打鱼,生活就是如此,好坏都得往前过。”码头的一位老渔工说。
这些年,市场需求量大,打渔的船又多,鱼也越来越少。当地政府为了让百姓能够安稳的谋求幸福生活,也正在加紧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的步伐,比如旅游产业重点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