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大早,记者有幸探访石浦镇码头。

"/>
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镜头里的象山石浦码头只见渔网难见鱼
发布时间:2017-12-19 13:35:03 Tue  来源:杭州网

石浦镇位于浙江沿海中部、象山半岛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

石浦镇是浙江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宁波市首批卫星城市建设试点镇。

记者查阅发现,八年前,石浦镇农渔业总产值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2.38%;农渔民人均收入9790元,比2008年增长8.2%。石浦镇渔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水产品年捕捞量一直保持在27万吨左右,约占宁波市的40%。石浦镇是华东地区的水产品交易中心,每至渔汛前来避风、锚泊、补给和处理渔货的省内外渔船在2000艘以上,渔货集散量达20万吨以上“中国水产城”。

 
早晨寒气袭人,一位耐寒的大伯却无视冬天的存在。

近日一大早,记者有幸探访石浦镇码头。

从宾馆到码头正好一公里,这一路我脑海里的码头都是热火朝天的卸货场面。但到码头,心理不免有些失望。

沿着码头走了三公里,只看到五条卸货的渔船,海货也不多,基本都是小黄鱼。

 
晨曦透过薄雾,码头上的船只清晰可见,但数量甚少。
 

 
渔民正在倒网。

“前些年这个点,码头渔船都靠岸了,密密麻麻一大片,大量的海货堆在码头,白花花的一片……”穿着花睡衣,带着大金链子的周福年说。

周福年是台州人,因为跑船原因,把家安在石浦,一家人都在石浦。“我现在没多少钱,钱都搭在船上了。”老周说。

老周家里有两条船,一条较大的,长45米,宽6米,另外一条较小,主要供客人近海海钓玩。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一条中型的渔船,价值五百万来算,老周的身价近千万了。

“这些年打捞周期一年比一年长,‘僧多粥少’,很多渔船还都在海上辛苦作业中。”一位渔民说。

向老周打探这一次出海的收成。

“不好意思跟你说,就这一堆,你自己看。”

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大概有四十多箱,每箱毛重45公斤。

卸完了货,大家伙又开始倒网,数百条的渔网要倒一个多小时,中间一辆中型的货车又拉了一车崭新的渔网。

“有些渔网破掉,得补充。”老板说。

和老板一脸沮丧相比,几个年轻的渔工倒是开心多了。一边倒网一边戏耍玩笑。

一会儿功夫,一辆三轮车电动车运来了满满的食品和蔬菜,大米和食用油、调料品,还有一坛子未启封的黄酒。

“干活加油,消磨解闷全靠它啦!”一位小伙子喜滋滋地抱着酒坛钻进了船舱。

上次出海13天,收成少,这一次,老板补足供给,希望能走的稍微远点,有个好收成。

40多分钟后,一整车的补给全部倒完,周福年从花睡衣的几个兜子里掏出几大叠红钞票,嘴里唠叨着,把数了两遍的钞票递给了对方。对方刚要走时,周福年朝着对方大声喊着。

对方也不含糊,高嗓子叽里呱啦的吼着。

我以为两人吵架,一旁坏笑的年轻渔工解释说:“不是吵架,老板开玩笑说,他多给了供货商一张。”

事后,我才知道,石浦人的性格如此,自古海边风浪大,人们相互间说话的嗓门都得高好几度。否则,声音会被风吹走,对方听不清。

“靠山吃山,靠海打鱼,生活就是如此,好坏都得往前过。”码头的一位老渔工说。

这些年,市场需求量大,打渔的船又多,鱼也越来越少。当地政府为了让百姓能够安稳的谋求幸福生活,也正在加紧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的步伐,比如旅游产业重点发力。 

 

码头附近,一位大爷慢悠悠地吆喝着鱼干。
 

 
渔民晾晒的鱼干。 
 
一大车新渔网上船。
 

 
倒网不仅是个力气活,也是个细活。
 
    倒网结束后,年轻的水手石匡红将手套轻轻地一撇,那双黑不溜秋地手套在头顶上划过一道弧线,乖乖地落在船舱一个角落。定眼细看,那角落已安静的躺了十几双了。手套最初的本色应是土黄色,但现在已黑如墨。
 
    石匡红身高将近一米八,身体不算魁梧,但鼻梁高挺、眼大有些深陷,脸颊骨棱角分明,乍看一眼,有些外籍男模的感觉。 同伴开玩笑说他,是中非混血儿。
 
    石匡红顾不上船帮的冰冷,一屁股坐下来,麻利地从口兜里掏出手机,手机为一款知名的国产品牌,遗憾的是屏幕已裂开了花,但并不影响小石的正常使用。
 
    小石额头又黑又密的头发反复垂下来,好似故意挑逗他,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帅气地将头发甩上去。估计是天冷热身变凉缘故,我清楚地看到,在一次仰头甩发瞬间,鼻子里的液体也甩了出来。估计是担心被人看见,小石立刻转身背朝大家。
 
    “他肯定是给女孩子发微信说情话,这小子很会讨女孩欢喜了。出海有信号话,他能一气跟女孩聊大半夜。”一个同伴说。
 
     “那没信号呢?”
 
      “写日记啊,他有个日记本,写的很肉麻,有点像诗,让他拿个你看看。”同伙说。
 
      “去,快去拿啊,让记者看看嘛!”
 
      “我傻啊,我才不呢,你这帮坏人……”石匡红的脸真的红了。
 
      船上总共有十一个人,七个人都是毛头小伙,出海的日子,辛苦还可以应付,但乏味枯燥确实不好过。
 
   
 
 

更换笨重地渔船零部件。
 

 
补给出海的一大桶咸菜。

 
周福年看了邻船的收成,发现还不如自家,脸上的愁容舒展了很多。

渔民收获的小黄鱼。

 

作者:记者 李建刚 文图  编辑: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