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奏响北京音乐厅
发布时间:2018-11-12 11:25:10 Mon  来源:杭州网



杭州网讯 近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在北京音乐厅惊艳亮相。本场音乐会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浙音国乐系杜如松、张咏音、杨婧等演奏家联袂倾情演绎。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钱塘江两岸人民世代临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从古代文明源起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钱塘江如一条文化之江、历史之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和钱塘江唐诗之路打造,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师团队精心创作了一部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此次上演的7部作品,以钱塘江为脉胳,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以音画融合的手法,将钱塘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串成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画卷中秀美的山水、鲜活的人物、多样的场景、流转的时空,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悠久的历史传承、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磅礴的现代文明,激情讴歌了浙江人民不畏险阻、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创新精神,以及浙江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源》拉开序幕。乐声渐起,锣鼓开拔,笙的长音伴随三角铁的星星点点,在渐强中不断探索,将三江汇流而成的钱塘江水声如临耳畔。作品以钱塘江的发源为音乐主线,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点滴汇聚、涓涓溪流、平缓江水等画面浮现于听众眼前,借以表达“饮水思源”的人文情怀,听众在音乐的流动中体味到事物的变迁和历史的流转。

笛子协奏曲《云水境》以富春江著名景致“白云源”为题材,将山、水、云、雾等作为音乐刻画主体,听众在委婉、含蓄、飘逸、朦胧的音乐中寻求到一种清幽、超脱的境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毫不间断的音乐将山与水之间的互动关系描绘得细腻真切,音乐中的画面由密变舒,用浓墨细笔勾画的景色自然灵动而情真意切,全曲高潮,女高音的回响恰到好处的加入其中,一副由音符构成的《富春山居图》豁然呈现在听众眼前,令人潸然泪下。

二胡协奏曲《生生不已》以时间的脉络将钱塘江流域孕育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浙江人民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的精神衔接起来,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经世致用、求真务实、赶超自我”的吴越精神在《生生不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在江上捞捕,在岸边农耕,人们每日重复着与钱塘江有关的生活场景,感受着浙江生生不已的发展与进步。

民族管弦乐《潮神赋》以海宁民俗“潮神祭祀”为创作源泉,将钱塘江的人文、自然、历史、梦想一一贯穿,并将水的至柔至刚化作两种音乐性格,如那辽阔而孕育生机的江河,以至柔的汇聚,驰骋为惊天动地的刚强之力。听众聆听着音乐时而至柔至美,时而至刚至强,感受着钱塘江如母亲般护卫着一方安康。

早春的农耕时节是钱塘江畔农民最忙碌的时刻。民族管弦乐《哈头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海宁民歌“车水号子”,随着乐曲的推进,钱塘江流域的风土人情、劳动人民热情高涨的劳动场景跃然眼前。在开阔的土地上,农民们唱着歌播着种,歌唱着一方江水哺育一方人的养育之恩。

琵琶协奏曲《踏歌》通过琵琶和民族管弦乐队之间的“诉说、吟唱、对话、相执、高歌”等手法,塑造出钱塘江流域文化中多姿多态、刚柔并济、优雅与磅礴共存的音乐意象。琵琶明亮而刚性的高音区、柔和而润玉的中音区及醇厚绵长的低音区在此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大潮》压轴。作品以宏大的气势、博大的胸襟描绘钱江东去、汇聚入海的画面,讴歌浙江人民不畏艰险、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民族精神及伟大祖国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音乐中清晰的琵琶拨弦声、热烈的鼓点敲打声和欢腾的器乐合奏声将潮水奔来涌去的景象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音乐会在这热情澎湃的音乐声中圆满结束。

本场音乐会是继浙音作曲与指挥系“吴越新韵”当代音乐创作与推广项目新作品音乐会后,浙音整体创作水准的又一次对外集中展示,充分展现了新锐专业音乐院校的自信与胆魄。

作者:记者 郑维维 通讯员 周佳丽  编辑:李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