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清水丝绵原本只是缫丝过程中的副产品。蚕儿在结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次品茧,里面的茧丝条紊混乱,无法从中缫出丝来。于是,人们在缫丝过程中酒吧这种次品茧淘汰下来。除了双关茧之外,还会有一些穿孔茧、乌头茧、搭壳茧不能缫丝,全都归入了次品茧的行列之中。对于这些次品茧,蚕们觉得丢掉可惜,可不丢也无用处。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有个蚕妇因家里穷没有过冬的棉衣,她看到墙角里还对了一堆缫丝剩下来的双官茧,心想,茧子缫成丝可以做衣服。如今,这双官茧虽然不能缫丝,但它的丝条仍在,把那些丝条扯起来说不定也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呢。于是,她便把那些缫丝时剩下来的茧子放到锅里去煮,煮透后挖出蚕蛹,然后把茧子一个个扯了开来,那些茧子的丝条很韧,越扯越像棉花了,蚕妇将茧子全部扯成了一片一片的丝片,然后又将这些丝片当作棉花翻在了衣服里,做成了棉衣。想不到这些茧子扯成的丝片,虽然很薄,但竟然比棉花还要保暖。她开心极了,逢人便说自己的这一“创举”。消息传开后,大家都十分惊奇,养蚕人家谁家没有一些缫丝剩下来的次品茧呀,于是左邻右舍一时间竞相仿制,人们给它取名为“丝绵”。
制丝绵的技艺传开后,大家便在丝绵的质量上开始下功夫了。过去缫丝对水质极其讲究,称之为“水重则丝韧”,制丝绵也同样需要好水,人们便四处寻访好水。
有一天,余杭镇上有个苏姓商人路过南苕溪上的通济桥。发现那大桥下面有块巨大的青石板,上游的水冲到青石板上便急疾飞泄。他当即想起了一句话,叫“石上泉水清”。想到这里,这个姓苏的商人不由眼前一亮,心想:在此开家缫丝作坊,就近取水。于是,他便在桥边开起了一个丝绵作坊,专做清水丝绵。苏家制作的丝绵,借着好水的光,果然不同凡响,做出的丝绵厚薄均匀、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一时间,各路官商纷纷争购,还被推荐参加了南阳劝业会展出,并一举成名。
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巨型,苏氏后人苏晋卿制作的优质清水丝绵又被评为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