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单位参与土壤三普外业调查采样工作的技术团队克服日晒雨淋、地形复杂的困难,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攻坚克难,全力支持和服务于土壤普查工作需要,为全省如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浙江财经大学收到来自浙江省第三次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感谢信,对该校公共管理学院技术团队在土壤普查工作中的贡献表示感谢。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在于全面查明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为科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供基础支撑。
浙江财经大学有一支长期开展土壤与土地调查研究的团队,将自然科学与管理科学相结合,服务于乡村振兴与自然资源管理。
该团队自2022年起,由吴绍华教授带领,在嘉兴市秀洲区,台州市的天台县、黄岩区、椒江区、玉环市和临海市等全省内多个关键地区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外业调查采样工作。这项工作覆盖了150余个土壤剖面样点,汇总成20份相关土壤质量报告,还申请了1项国家发明专利。涉及了平原、丘陵、山地和滨海岛屿等全省主要地貌类型,涵盖了红黄壤、水稻土和滨海盐土等土壤类型。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技术团队面对了复杂地形、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
技术领队老师曾灿英说,秀洲区位于平原地带,采样工作相对顺利,但天台县和黄岩区的山地丘陵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当时是春夏交际,为了在天气变炎热前多干点活,早上6点半,普查小组就分头出发了,容易晕车的同学已经喝了晕车药,因为到达普查样点常常需要经过1个小时的山路。”
“到达采样点后,首先要挖长宽和深均为1.2米的剖面坑,这一步是最耗费体力的,特别是在水田里采样,剖面坑的渗水可以淹没脚踝,取样难度倍增。经常挖好坑就到中午了。午饭也是个问题,位于林地的样点经常是人迹罕至的,距离最近的快餐店也可能需要1个小时车程。”参与天台土壤普查的研究生周温霆说。“挖好剖面坑后,外业任务还包括土壤分层,取容重、水团,制作纸盒标本,比色,按照分层共采集20~30千克土样。晚上返回后还要打标签,填报土壤普查平台的相关信息。”学生董嘉骕补充道。
除了风吹日晒,野外时常会出现的动物对团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蚊虫还是小问题,山里有时还会遇到蛇!”采样团队里的博士生侯宪瑞在天台和黄岩曾多次遇到毒蛇,但他仍然从头到尾坚持完成外业任务。“土壤普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为掌握我国土壤的质量、性状以及利用状况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上的土壤理化性质,在野外变得生动有趣。“土里黑色的斑纹是什么?”“铁锰结核。”这样的对话在外业工作中时常出现。课本上诸如 “粒径占比”“黏度” 这类抽象概念,以往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当身处野外,取一小块土壤用手指搓成条,然后细细捻磨观察时,对它们便有了清晰且深刻的感触。
“老师几乎每学期都带我们走出教室,将课堂搬到山川大地。团队用两年时间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不仅让脑海中储备的专业知识‘具象化’,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我国土壤的实际情况,也让我们有机会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守住耕地红线、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浙财人有机遇、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