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现在感觉好很多了!我自己能走路。”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周金明(化名)中气十足,脸上挂着一丝笑意,目光炯炯有神,肩上背着一个“包”,今天是他出院的日子。
2021年4月28日,老周抬头眯着眼看了看解放路前矗立的门诊楼。紧接着,在家人的陪同下,老周转身踏上回家的路。在两个月前的2月28日,他在浙大二院心脏中心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这是浙江省的第一例,也是该类人工心脏正式上市后的华东地区首例。
患上扩张型心肌病末期
“死神”随时降临
老周今年50多岁,曾经是一位从业近二十年的西瓜种植户。大约6年前,开始感觉劳动后胸闷气急,刚开始休息后还可以缓解,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体力也逐渐下降。甚至经常夜间不能平卧入睡,喘不过气被憋醒。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瓜农职业,改行做起相对轻松的保安工作。工作是轻松了,但难受的症状并没有缓解。2年前因急性肺炎第一次住进了当地医院,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他的左心室显著扩大,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弥漫性减弱,医生告诉他可能患上了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予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2年来症状反复发作,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老周也先后5次住进医院治疗,住院频率越来越高,但治疗效果却越来越不好。
今年春节期间,因应酬多、劳累,老周的心衰再次发作,家人看到他病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吃不消了,于是下定决心这次要到大医院好好看看。随后将老周紧急送到浙大二院抢救。也是在抢救室,他和家人第一次见到了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教授。
董教授告诉患者小女儿周慧(化名),她父亲情况十分危险,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心源性休克,还有二尖瓣大量反流、三尖瓣大量反流。小周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么多医学专业术语,但是她听懂了医生最后几句话;“你父亲的情况十分危险,只有心脏移植或者人工心脏植入才能救命,不然……”
对未知的恐惧如潮水般袭击了小周,小周不懂医疗,只知道父亲如果不治疗,即将面临生命危险。最终,小周和她姐姐做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带着她们和董爱强一次次谈话中累积的信任,她对董爱强说:“我把我爸爸交给您了。”
一开始家里人想选择做心脏移植,可是等待了好几天后,迟迟没有相匹配的心脏。病情不等人,此时只剩下人工心脏植入这条唯一的路了。植入一台机器,代替左心的工作,想想就感到恐怖。但当她听到医生说“父亲的心脏随时都可能停止跳动时”,失去父亲的恐惧,逐渐战胜了对人工心脏的恐惧,最终做出了接受植入人工心脏的决定。
于是,在医护团队人员紧张有序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以后,决定在2021年4月28日这天为老周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术前当天早上,小周在监护室见到父亲。父亲告诉她:“女儿,我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里的我和坏人在战斗,打了很久很久,都没力气了,最后是我赢了。”
人工心脏成功植入
老周即将开启全新生活
2021年2月28日上午9时5分,手术正式开始,这是一个复杂的手术。为了植入这颗人工心脏,医生需要完成开胸、分离人工心脏囊袋、建立体外循环、二尖瓣修复、三尖瓣修复、植入人工心脏等高难度手术步骤。在心脏外科医生、体外循环师、麻醉师、护理等多学科团队紧密配合下,顺利完成人工心脏植入。
人工心脏,专业术语叫心室辅助装置,按辅助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辅助装置、右心辅助装置和双心辅助装置;按植入方式,可分为体外式和植入式。人工心脏,最常见的就是植入体内的左心辅助装置,老周植入的人工心脏就属于这一类型。左心辅助装置,就是给功能已衰竭的左心并联一个人工泵,以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而右心仍然是用自己的。因此,患者的心脏不但不摘除,而且对其病变的部位,如老周的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都需要进行修复。
目前,人工心脏用于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1.过渡到心脏移植,对病情危急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一时没有合适供体,或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不适合做心脏移植,,先用人工心脏生存下来,待身体状况改善,有理想的供体时再把人工心脏拆除,进行心脏移植;2.过渡到心脏功能恢复正常,部分急性心衰患者,通过植入人工心脏,几个月后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再拆除人工心脏;3.作为终点的治疗,长期用人工心脏辅助,目前在人工心脏辅助下存活最久的已达15年。
手术结束后,在ECMO辅助循环下,老周被送到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术后恢复。术后第1天,麻醉退去,老周醒了。第4天,循环稳定,撤除ECMO。第9天,拔除气管插管,老周终于可以吃东西了。从每次只吃一两勺流质食物,到喝了整整一碗粥。老周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在董爱强教授等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护下,老周饮食、睡眠、活动能力等生活能力也逐渐恢复起来了。术后2周后,随着尿量的逐渐增多,内环境的稳定,在停止CRRT治疗,拔除了血透管后,老周摆脱了最后一个重症监护的辅助装备,他终于完全恢复过来了,做好了转至普通病房的准备。
转至普通病房后,周金明积极康复锻炼,他开玩笑地说“自己像重生了一样,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是的,老周的生活需要重新开始,重新训练。从呼吸、饮食、大小便、床上坐卧、下床活动、病房步行等等,一切都是重新开始。还要慢慢习惯“一颗人工心在自己人体内运转”。老周说,做了一辈子农民的他,至今也没有彻底弄明白自己的“心”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变化。一直以来,促使他决定手术并努力活下去的动力,是“他的两个女儿愿意花那么多钱来救他”。
父亲积极康复锻炼,慢慢适应与人工心脏的共处。女儿小周也没闲着,因为出院之后父亲需要两位女儿照料,不懂医学知识的她,在医生的指导下,每天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不懂得就向医生请教,慢慢熟练掌握关于人工心脏的相关知识。
人工心脏全天候运作
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人工心脏植入和心脏移植不同,并不需要摘掉患者原来的心脏。但“植入型”的人工心脏仍然要靠随身携带的体外电池供电。董主任告诉小周,体外的控制器就像电瓶车的“电瓶”一样,带齐所有体外设备,差不多有3公斤重。
永远都离不开电源,这个事实非常可怕,它一直盘旋在小周的脑袋里,化作无数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没电了怎么办?电池出故障了怎么办?平时洗澡又怎么办?
连接人工心脏的管道从患者腹腔穿出,约3米长,由稳定的防水材质制成,连接着控制器。洗澡时,可以将控制器放到浴室外。董爱强一一回答了女儿的问题,这样的谈话进行了多次,董爱强团队的医护人员尽量通俗的向周金敏和家里人介绍了人工心脏的利弊:植入后,异物在血液当中会产生血栓,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8-10个小时要充一次电,这需要患者和家人真正接受这颗植入体内的心脏,共同维护它的运转。
在经历了手术后重症监护室里的围手术期恢复,普通病房里的康复锻炼、人机适应、生活能力重启,以及家属的家庭照护能力学习后,老周终于可以出院了。老周能在2个月内就能顺利出院,比一般的人工心脏植入后2-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还早了许多。这得益于董爱强教授为首的医护团队的专业照护,得益于老周自己的乐观和坚持,得益于家人的积极配合和鼓励。如今,周金明走路的时候,会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就是控制器。小周和她姐姐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如何操作使用了。
据了解,浙大二院是首批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众多技术国内国际领先,如创立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的“杭州方案”和“中国瓣膜”,用不开刀的方式,做好心门的守护者,且心脏移植数量全省第一,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100%,此次人工心脏植入术成功实施也是在人工心脏临床应用上踏出历史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