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桐庐莪山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点亮民族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9-12-13 16:52:17 Fri  来源:杭州网

刚入初冬时节,从桐庐县城出发,沿着徐七线一路向前,“中国畲族第一乡”的标志石竖立在莪山畲族乡入乡口,映入眼帘的是“山水林田湖路村”和谐共融的好风景。

从黄泥房到白墙彩瓦,从封闭阻塞到四通八达、引凤来栖,从男耕女织到“两山”转化,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成了亮点纷呈的诗与远方。

记者了解到,擦亮“中国畲族第一乡”这张金名片的背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既是基础所在,也是亮点所在。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位于徐七线沿线的沈冠村是全乡七个村之一,土地资源短缺是大家的痛点。在拆除5家低小散石材企业的基础上,村里通过流转千亩土地和复垦石材企业的低散用地,大力发展“稻渔共作”种养模式,整体打造出“稻鱼”种养示范带30亩,一亩田的稻鱼产量在300斤左右,平均每亩稻田收益达到10000元,展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路径。

“村班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土地流转500亩,以前荒的、散的土地慢慢活起来了,全域整治理念深入人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沈冠村书记黄金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稻香沈冠”项目的顺利推进,是全乡的一个缩影。“酒香龙峰”“美宿新丰”“果香塘联”等同样别具特色。这不禁让人啧啧称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活力从何而来?

作为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莪山在打造“中国畲族第一乡”的进程中,将全域整治作为破解“增地”(增加招引项目落地空间)、“增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效”(增加土地亩均效益)三大难题的金钥匙,统筹推进优空间、活资源、促项目、修生态、兴文化、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不断续写“千年山哈 百年畲乡”的新篇章。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先导。着眼全局,莪山不断完善“一核两带”规划脉络,以集镇山哈风情街区建设为核心,以“稻花畲香”精品线和“十里畲乡”风情带为两翼,变“碎片化”为“整体性”。聚焦局部,莪山坚持因村而异,绘好一村一规施工图,形成功能互补、共同振兴的叠加效应。

在高品质规划的引领下,项目成为推动全域整治的新引擎。“我们计划实施项目70余个,包括农用地提升项目18个,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个,生态修复项目10个,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项目9个,产业项目10个,以项目为支撑构建全域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在桐庐莪山畲族乡党委书记李春龙心中,这既是一本土地账、环境账,也是经济账、民生账。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善于因地制宜的莪山党员干部,聚焦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探索总结出了“致富五法”,即异地退耕还林、实现整片造地,异地退二进三、整治低小散乱,跨村土地流转、一开发经营,跨村安置落户、统一收储运营和存量换增量、时间换空间。

可以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但将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合理化、有效化和规范化,而且让生态环境更加美丽、让增收致富更有动力。比如,“百亩樱桃基地、千亩稻田基地、万亩高节竹基地”成为高效农业的亮点,戴家山区块民宿周边产品及先锋书店文创产品成为“生态产业化”的亮点。

 “面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深化、桐庐高铁时代来临的多重机遇,莪山将卯足干劲全力奋战,深入实施全域土地整治,将农村散落、闲置、低效的用地经过规划、整治,不断提升利用效能、综合效益,向着‘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目标砥砺前行。”李春龙说。

作者:记者 方建飞 通讯员 朱勃  编辑:陈焕
从黄泥房到白墙彩瓦,从封闭阻塞到四通八达、引凤来栖,从男耕女织到“两山”转化,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成了亮点纷呈的诗与远方。记者了解到,擦亮“中国畲族第一乡”这张金名片的背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既是基础所在,也是亮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