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杭州网 - > - 杭网原创 - > - 原创新闻
90岁“记得先生” 朱颖人“交作业” 潘天寿等大师珍贵画稿首次展出
发布时间:2019-11-25 09:52:31 Mon  来源:杭州网

11月2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除朱颖人作品之外,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俨少、陆抑非等大师罕见作品、课徒稿、手稿在此首次展出,生动展现老一辈国画大师对笔墨之道的理解。

一个人的讲述,一个时代的回忆;一堂关于中国画笔墨的公开课,一批大师作品、课徒稿、手稿的首次展出;一次关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院国画系教学思路与方法的独特展示,一位九十岁老学生对笔墨的继承、发展与思考——朱颖人说:“我是来交作业的。”

朱颖人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教授,初学西画,后专事中国画创作,师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在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谱系中,朱先生是承上启下的典型代表。他对笔墨的理解全面深入,作品功力深厚,意境清雅淡宕。

此次展览以朱颖人求学从教、传承研习的历程和相应作品为内容,分为人生的转折、国画系的老先生、教与学、习作与探索、日课的功夫、一点感想六大板块,展现中国美院国画系以潘天寿、吴茀之为代表的老先生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剖析朱颖人教授这位九秩老者传承、发展中国画笔墨的心路历程。

中国画中常说的“笔墨”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标准?从学术层面来讲,对笔墨的探讨,是深入研究中国画学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由于文化环境的变异,当代人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要么片面化,要么浅薄化,这实无益于中国画的正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本次展览既是面向公众的中国画笔墨教育及普及,又希望能引发专业群体对中国画教学的研究和反思。

记得先生,不光要记得先生的音容笑貌,更要记得先生的言传身教、先生的笔墨和精神。“先生以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一如既往致力于中国画的教学与研究,为中国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朱颖人先生的学生、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田源表示,这个画展在当今中国画坛一直在争论“中国画的笔墨究竟是什么”的时候,来得正好。

朱颖人先生踏实诚恳,勤于记录,求学时期曾做了大量课堂笔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休后,朱先生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笔墨,进入了个人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也有更多时间回味老先生们的谆谆教导,并以求学时的笔记为材料,整理出版了影响广泛的《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课徒画稿笔记》。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朱颖人先生在苏州美专求学时期的同窗好友赵宗藻评价道:“他为人淳厚,尊师重道,长期以来一直以介绍国画系老先生的遗产为终身目标。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以创新的名义来糊弄群众,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

朱颖人先生深知艺术贵在风格的独创,牢记着潘天寿先生“不做洋奴隶,不做笨子孙”的教诲,也持守着吴茀之先生“笔墨要旧,境界要新”的观点。他常年坚持日课,锤炼笔墨,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如今,九十高龄的他仍精进不已,笔墨境界又幡然大变。他是个十分认真又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面对前辈大师留下的艺术遗产,面对传统提出的新问题,他一直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在探索自己的风格。

朱先生的学生、著名山水画家林逊发专程从上虞赶来观展,他说:“老师的作品雅俗共赏,不管是内行人还是外行人都看得懂,越看越有味道。他的作品能用寥寥几笔勾勒出勃勃生机,以柔克刚,传递了人文精神。正如老师本人,有着谦谦君子般的品格。”朱颖人先生的徒孙也表示:“看了先生今年的新作,水墨和笔墨效果都太完美了!我觉得这批画作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品。”

“‘自然而然’是一辈子的修习。我还在这个时代往前走,我能够走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结束。”朱颖人先生如是说。记得先生,就是要不忘热爱美术事业的初心;记得先生,就是要坚定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记得先生,就是要有紧跟时代、守正创新的决心。记得先生,重温经典,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实习生 祝融融 记者 郑维维  编辑:徐洁
11月22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主办的“记得先生——朱颖人中国画笔墨传习展”在潘天寿纪念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