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10月19日,“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国际论坛在杭州举办,吸引了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是浙江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三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指出,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具有引领生命科学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全世界的发展,本次大会以“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医药传承研究方法、最新科技进展、国际科技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加强协作,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传播与发展,使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本次会议大师云集,精彩纷呈。陈凯先院士、王琦教授、施一公院士、石学敏院士、扇原淳教授、Gerd Wiesemann教授、Giuseppe Lupi教授、李梢教授等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商中医药科技发展的盛举,共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伟大的科学宝库,为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加强中医药创新研究的布局和支持,要打破行业和单位的界限,大力加强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大力加强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指出“一带一路”的机遇下中医药的走出去的意义、困难与风险,从政府引领、国际组织协调和谋求供需的角度提出了走出去的策略、方法与路径,探讨了医教研及文化传播应该如何走出去,并介绍了中医体质研究助力“一带一路”的经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讲解了前沿基础研究如何推动生物医药发展,介绍了癌症的免疫疗法、基因测序、干细胞技术三个案例,以一名做基础研究的结构生物学家的身份,介绍了自己如何参与前沿基础研究,并鼓励中医药大学学子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以《“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干梗死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为题,从两个案例入手,展示了“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干梗死吞咽障碍的明显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方法。德国科隆中医药学院Gerd Wiesemann教授追忆昔日丝绸之路,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对世界人民的诸多益处,探讨了中医药传承发展可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
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表达了未来进一步开展合作探讨的需求和期待,愿意共同肩负起中医药学科学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
作为浙江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国际论坛层次高、视角广,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了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助力中医药产业化、国际化发展。